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浙江工人日报》|渔业资源恢复不止于上餐桌
发布日期:2021-11-09 作者:林上军 编辑: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渔业资源恢复不止于上餐桌


微观点:东海渔业资源的恢复迹象,是践行“两山”理念的体现。要达到全面恢复,任重道远。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恢复而放松保护的警惕,需要一抓到底,需要共同备加呵护。

  ■林上军

近期,有两条渔业资源恢复方面的新闻令人振奋,一条是:10月26日7时,浙江奉化渔民在东海165至166海区捕获一网超大鮸鱼,每条鱼规格在5公斤以上,最大的达到10余公斤,总重量超2万公斤,总价值超200万元。

另一条是:10月下旬,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调查组在舟山中街山列岛与马鞍列岛之间海域, 3天内在自然海域共计捕获大黄鱼171尾,规格尾重100克至400克。专家说,大黄鱼的资源密度是历年调查中最高的一次。

尽管,这样的大网头还不多,尽管捕获的大黄鱼也就171尾,但明显感觉到东海海洋渔业资源复苏迹象,这是渔民的福音,也是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然而,笔者发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鱼,似乎只能作为厨师的烹饪对象,上餐桌;鱼多了,大家可以大快朵颐。

渔业资源恢复,一个重要目标确实是造福渔民,增加市场供应,让大家享受美味,吸收自然营养;然而更重要的是,海域需要生物多样性,海洋需要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协调。

曾经,酷渔滥捕,让部分渔场出现“沙漠化”,以舟山渔场大黄鱼为例,从年捕捞量十几万吨到濒临绝迹。过去人们就业渠道有限,致富门路不广,猎取意识强,竭泽而渔,情有可原。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生物种群的减少,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实对于鱼类,我们不能仅寄望于它给人类带来美食。鱼类能否更多自然繁衍生息,是海洋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中的鱼,不是全部用来捕捞的,哪怕是它会自然死亡。

东海渔业资源的恢复迹象,是践行“两山”理念的体现,是各级政府多年来持续压减船只控制捕捞马力的效果,也是科技工作者一直以来千方百计推进资源增养殖的结果,是陆海联动实施生态环保的成效,是沿海渔民自觉保护渔业资源的显现。

当前,渔业资源恢复迹象初现,要达到全面恢复,任重道远。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恢复而放松保护的警惕,需要一抓到底,需要共同备加呵护。海洋渔业资源情况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希望不要持续出现伏休期间外地渔船偷捕现象,对于偶尔的捕鱼高产,我们还没有资格过分欣喜甚至陶醉。

海洋生态非常脆弱,地球温室效应带来的灾害,环境污染在一定区域内的严重存在,都对我们生存发展带来不利。

希望看到珍贵鱼类满仓的景象,更希望看到人们愿意让更多的大黄鱼在海中“锦鳞游泳”,却再也不过分贪图它的肉质美味。



文章链接:http://epaper.zjgrrb.com/html/2021-11/06/content_2771270.htm?div=-1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