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学习强国 | 浙江海洋大学2022年度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3-03-13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学习强国
字体: [大] [中] [小]

浙江海洋大学自2022年初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始终践行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强化教职员工急救培训力度,加强应急救护服务阵地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指定校红十字会为牵头单位,专门组织召开校红十字会理事会会议,根据《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研究布置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组织、协调学校各部门开展应急救护工作。二是把急救培训纳入学校红十字工作重要内容,纳入“等级平安校园”建设重要内容,坚持同部署、同落实。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师资是开展急救培训的主要基础,学校拥有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23人,其中一级师资4人。在此基础上,校红十字会建成了志愿服务队3支,其中应急救护师资队伍1支,为开展急救培训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学校以开展青少年红十字工作为抓手,以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为牵引,先后挂牌成立了现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水海上应急救援队活动基地等。

二、拓宽培训覆盖,提升培训质量

(一)学生急救培训情况

1.2022年共开展取证培训18期,其中救护员培训10期、心肺复苏(CPR)+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培训8期。全年取证人数1191人次,其中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的549人,获得CPR+AED证书的642人。

2.为军训新生开设“战地急救与核防化训练”课程,全程进入新生军训服务。4828名新生接受了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的普及培训,普及率达100%。

3.为学校国防先锋连和学生体育干部开设了培训专场。

4.每学期开设“应急救护”通识课,共16学时。经考试合格后的学生可以获得1个学分。

(二)教职员工急救培训情况

为学校的体育教师、后勤工作人员、保安、辅导员开设了急救培训专场。这一系列培训对筑牢校园生命安全网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成效。2022年9月,食堂工作人员韩君飞凭借敏锐的反应和规范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下气道异物梗阻的学生。

(三)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情况

1.在两个校区设立了3个AED站点和11个红十字宿舍急救站,站点配备了常用的急救物品与药品,为师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2.校医院开设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训练房,用于师生日常技能训练。

3.基地备有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26具、AED训练机10台、急救包800只及救护员学习教材。

三、重视技能运用,凸显海岛特色

(一)技能竞赛持之以恒

校红十字会坚持每两年举办1次全校性的应急救护技能大赛,每个代表队均由辅导员带队、4名学生参赛,提高了学校师生整体急救水平。2019年,学校代表队获得浙江省和舟山市应急救护技能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全国的急救比赛;2021年获得浙江省第四届应急救护技能大赛高校组第一名;2022年获得舟山市大学生应急救护技能大赛第一名和浙江省第五届应急救护技能大赛二等奖。

(二)实景演练有声有色

校红十字会每年举行1次急救演练。在演练中,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设计了意外急症的处置和火灾等现场的逃生场景,通过实景演练形式向师生传授科学的方法。选派学生志愿者参加浙江省舟山市水(海)上应急急救综合演练和“沪舟两地”跨省市应急医疗救援演练等。

(三)水海上项目彰显特色

学校地处海岛,校红十字会持续开展了富有水海上特色的急救培训活动。作为浙江省水海上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基地的优势,在揽月湖、游泳馆等场地开展海峡两岸水上培训、浙江省水海上急救培训、舟山市中学生水海上安全知识夏令营等活动,提高师生水海上应急救护能力。

(四)暑期活动丰富多彩

暑假期间,学校志愿者走出校园,为公交司机、公安干警提供急救培训,共开展培训18期,其中“‘交’会急救,安全出行”实践团在公交公司开展培训14期,帮助390名公交司机考取了CPR+AED证书。

(五)服务渔区,打造渔民海上救援团队

多年来,海岛留守儿童、海岛空巢老人和渔民是学校关注的对象,学校多次组织开展针对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设计申报了“‘一船一员一站’,守护渔民平安——打造普陀区渔民海上救援团队”项目。4个月间,学校志愿者下海岛、进社区,开展培训31期,培训渔民救护员1503人,为每艘渔船培训1名救护员,通过该项目打造渔民海上救援团队。2022年,又为渔民进行了急救知识的复训。

(六)拓展服务半径,应急救护培训进藏区

2021年、2022年,校红十字会师生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第二完全小学2000余名师生开展了包括创伤急救技能、常见意外伤害的救护与逃生、心肺复苏和AED使用方法等的培训,把急救技能送进了藏区。

四、试点工作经验总结与难点分析

(一)亮点工作总结

完善培训体系,规范运行模式。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救护培训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及适合本校师生的培训制度和课程内容。同时,高度重视急救培训师资的培养,每年都要选派师生参加师资培训,为开展急救培训提供了重要保证。校红十字会还高度重视做好急救培训日常工作,提前制定培训计划,书写培训工作行事历,认真做好师资安排、场地器材准备、志愿者招募、救护员报名、培训平台管理和证书发放等工作,并于每年年底对急救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力求每一项工作、每一道程序都责任到人、详尽明了。

(二)工作难点与解决方案

学校开展的急救培训基本都是在休息时间进行,师资的课时费没有地方支出。希望能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帮助学校合理支付课时费,让学校急救教育可持续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任重道远。学校将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推广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急救师资定期参加授课经验分享、重点课程探讨、技能切磋等,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二是充分发挥救护员志愿者的作用,对热情高、技能强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三是加强校地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各级红十字会的资源,把学校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做深、做实、做广。

(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0480085570343134&t=1676881633436&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20480085570343134&ref_read_id=1d986c5a-1622-401d-82e0-90bda8b9dcba_1678550076218)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