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来自国内海洋渔业方面的专家学者等20余人,因为“一片海,一条鱼”齐聚浙江省舟山市,参加“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十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分析总结经验的同时,共同探讨浙江乃至东海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并呼吁振兴渔场需要“全国一盘棋,修复中国海”。
2013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计划。作为拥有全国最大近海渔场的舟山,10年来通过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一打三整治、减船减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等行动,在修复振兴渔场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近年来,渔场主要经济鱼类密度开始上升,尤其是“四大渔产”的大黄鱼、乌贼逐步回归,海洋渔业资源出现了恢复向好态势。
“但这些成绩离渔场‘修复’还有距离。”曾任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的夏阿国认为,修复振兴渔场从来不是一个省一个市能做到的,更需要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苗永生对此十分认同。他表示,我国南海、东海、黄海的休渔时间不尽相同,各省份之间管理有差异,经济鱼类跨海区洄游,部分渔民跨海区捕鱼。如果相邻海区或省份之间的渔业政策、管控力度不一致,必将造成严重冲击。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院长唐议,曾先后参与起草《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贝藻类捕捞管理规定》等法规条例。他在阐述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修复振兴渔场保驾护航时,建议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将传统渔业向创新增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除了酷渔滥捕,渔业资源严重破坏的原因还有海洋环境的破坏。从内陆到沿海,从陆地到海上,各种工厂的生产,各类工程的建设,同样在不同程度地“损害”海洋。这是诸多专家学者在发言中都提到的一个忧虑。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研究员郁志荣给大家讲了个故事:1985年一天,他乘海监船驶入沈家门渔港时,看到一位渔民顺手将一桶油污倒入大海。相关部门对该渔民开出了一张污染环境的罚单。渔民对此不理解,但还是态度诚恳地在罚单上写下了“十三毛元”几个字。
“他叫阮元。那个年代的老渔民字都不识,更没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郁志荣感叹,现在就不能再出现“十三毛元事件”了。各地都要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陆源排污、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船舶环保、海上垃圾治理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除建章立制依法管理,给予处罚惩治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全民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建议东海区可建设独特的围绕以捕捞渔业为主的海洋牧场,并逐渐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另外要加快形成一些技术示范和推广,比如像野生大黄鱼的资源重建。“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可以补充资源的竞争,从而形成新的科学资源管理区域,使这个区域的资源能够得到一个重生。”
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院长裴兆斌、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鞠培龙、媒体人林上军,以及舟山老渔民代表等也陆续发表了各自意见。要深化海洋渔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海上综合执法改革,创新渔业管理模式,汇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讲好渔场故事。
“我们讨论的虽然是‘一条鱼’,实际上探讨的是关于保护国家蓝色粮仓安全问题。”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全永波说,渔场修复振兴是一场抢救性的保护行动,是一场不得不打且必须打赢的保卫战。
(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45211512512293899&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3d542363bc0a822350009&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245211512512293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