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数字中国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浙江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报告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打造数字变革高地。浙江把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各地都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重要目标,全面部署推进。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征,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驱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众多新职业,提出新人才需求,数字人才是具有一定数字技能和素养的人才,能否集聚数字人才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竞争中,舟山如何创造条件,集聚数字人才,对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保持舟山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数字经济是推动舟山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32年产值将超过100万亿元,十年增长将超过50万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舟山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舟山从边陲海岛到开放高地,从产业单一到多元发展,高水平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当前,绿色石化、大宗商品、临港制造、海洋产业、海岛旅游等舟山支柱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制造业服务业融合进程提速,“舟山智造”加速升级,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舟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向生活消费领域融合应用。随着甬舟高铁建成和北部大通道落地,舟山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物流配送体系将不断完善,持续助力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快速增长,基于数字化的消费模式转型已经成为舟山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核心动能。
二、舟山数字产业发展需要集聚数字人才
舟山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域,是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产业基础雄厚,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优厚条件。《舟山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舟山要打造全国海洋数字产业集聚地、全国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全国数字贸易发展创新区、全省特色场景应用实践区。
舟山数字产业发展需要强大人才资源支撑。数字产业是人才驱动型产业,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改变了职业结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AI动画数字编辑……一批又一批与数字产业相关的新职业不断涌现。产业与职业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衍生关系,在很多领域,呈现出人才创造职业、职业创造产业的特点。只要汇聚起相当规模的数字人才资源,舟山数字产业就拥有做大做强的基础。
三、数字人才短缺掣肘舟山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数字人才短缺是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全行业和全局性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伴随着全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字人才需求缺口还会持续加大。
舟山目前数字产业人才培养范围碎片化,难以满足新兴的数字产业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尽管已有高校开设了数字相关专业,例如浙江海洋大学开设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浙海职院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媒体高职专业;新区旅健学院开设大数据技术高职专业等,但开设体系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受办学规模和专业结构限制,信息类、数字类专业在专业实力、师资团队,招生人数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现有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对舟山数字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受城市能级和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舟山数字经济领域人才资源总量、人均科技要素占有率相对落后,特别是高层次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工以及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十四五期间,舟山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要从25.5亿元提高到50亿元,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从38.7亿元增长到100亿元,产业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要从21万元/人增加到30万元/人,亟须对人才培养和招引体系进行改造提升,以适应数字经济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
四、引培共聚舟山数字人才
思路决定出路。舟山近年来的发展历程说明,打破资源束缚,需要创新发展思路。舟山是一个不产油、不产气的海岛,从“无中生油”到“油气冲天”,开辟了自贸区油品交易的新天地。在数字人才资源集聚问题上,舟山同样可以创新思路,培引共举,变弱为强,汇聚起足够的数字人才资源,从而为数字经济发展插上翅膀。
引进、留住大学毕业生是集聚舟山数字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今后城市间的“抢人”将成为常态。近年来,在舟高校努力做好毕业生工作,积极鼓励毕业生留舟就业,但大学生留舟就业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的制约。调查表明,舟山生活成本过高,缺乏年轻人成长成才的环境和平台等已成为突出问题。怎样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解决毕业生现实问题?
一是集中建设一批大学生公寓,免费提供给在舟山创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免费公寓既具有人才集聚的宣传效应,在经济上也是划算的,与现行细水长流的留舟就业补贴政策相比,一间2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滚动分配2—3轮,既可冲抵补贴投入,长远效益也十分明显。在管理上,可以设定进入和退出机制,根据产业、专业、项目分类制订优惠政策。
二是创造条件,吸引数字人才来舟创业。据相关调查数据,在校大学生七成以上都有或者有过创业意愿,但受传统教育模式局限,大学生无法在校期间做好创业准备,这也是大学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的一个原因。数字时代为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创业创造了新的条件,数字产业是创业比较活跃的领域。吸引这些怀揣梦想的高素质年轻人口来舟创业就业,是集聚数字人才、获取新发展动能的捷径。我市各地都在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比如普陀区建设“众创码头”创业园区,已经具备成熟的机制体制和管理模式,值得借鉴。下一步,全市创业园区和创业人才的布局上还可以更加集聚。
三是深化舟山数字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整合现有高校力量,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深化产学合作,举办数字产业学院,构建多层次、全职业链的人才培养格局。“干中学”是数字人才成长的典型特征,本科层次在校生完成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后,可以进入产业学院,通过参加项目研发,提升数字创新能力。高职层次全面推行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通过引进“大厂”项目,组织学生从事基础性的数字开发应用,同时提供基本的AI、编程、网络管理等技能教学,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五、建设现代大学校园,搭建数字人才成长平台
创新大学功能定位,将数字产业园、科技孵化园建到大学,在大学及周边建设大体量的人才公寓,建设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的现代大学校园。让来舟大学生可以享受免费住房政策,享受大学校园的文化体育设施、实验实训设施、网络信息资源和丰富低廉的食堂伙食,为大学生提供优惠的创业场地、实验室等,从而为数字人才资源集聚创造优厚的条件,不断提升数字人才的培养集聚、科研创新等能力,为舟山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一是打造数字经济产教融合高地。打破校园围墙和课堂界限,紧跟数字时代大学教育发展趋势,发挥人才资源集聚的梯队效应,推进教学改革和数字化应用,全面开展以“专业数字化、课程数字化”为特征的“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以项目带团队,创造新型学习模式,使教师、学生在实践中共同成长,产业在产学研融合中得以发展,形成“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的良性循环。
二是做实科技创新孵化培育基地。以项目为牵引,引进数字化创业型企业和大型科技企业,大量引进各地数字专业大学毕业生,吸纳在舟山海洋产业发展亟须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吸引优质投资机构,搭建科技、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提供创业场所和优惠政策,孵化培育具有高价值、高潜力、高成长性的未来企业,为舟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新的可能性。
三是形成优质年轻人口集聚洼地。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活力,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年轻人口相对集聚,将产生积极的留人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校园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分期分批建设推进,配套完善商业设施、文化设施。根据舟山数字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园区人员结构的均衡布局,适当吸纳引进文创、演艺、电商等现代服务业人才,使大学成为年轻人创业生活的乐园,在舟成家立业的始发站。
作者:孔志华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相关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8547658/rmh3854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