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此,浙江海洋大学贺义雄提出,“蓝色循环”平台应充分激发调动陆上消费者的内生动力,以海洋塑料废弃物为原料,制成各种日用消费品和文创产品,且以明显高于成本价的水平出售,这样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反哺那些收集海洋废旧塑料的渔民和环保志愿者等,用经济的手段助力海洋生态保护。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旅游分会常务理事徐方成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最新推出的一个公益项目“东海放鱼”。
徐方成解释说,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遏制渔业资源枯竭、修复海洋生态的有效措施。一段时间以来,有的人把外来物种随意放入内水,不但无益,甚至威胁到海洋生态安全。为了实现科学放生护生,在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的指导下,舟山普陀在全国率先推出“我在东海有条鱼”社会化增殖放流品牌,开展“福如东海”“莲洋放生”等慈善活动,并筹备发起全国科学放鱼联盟。舟山市嵊泗县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理念延伸入海、覆盖全域,以维护海洋生态文明为宗旨,不断完善“海上环卫”机制,推进海上垃圾定期清理打捞、分类处置,推动8721平方公里海域广泛开展海洋环保文明实践活动。
“我们还研发了智能鱼苗计数器等装备,搭建了‘云上放鱼’‘直播放鱼’数字平台,目的是让全球华人心系东海,方便参与这项造福海洋、造福人类、有福报的善行。”徐方成说。
对此,自然资源部东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叶属峰表示,海洋是人类遥远的故乡,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国走向深蓝的雄伟征程中,应尽快把“新海洋观”植入全体国民的意识形态,通过精准而明确的海洋认识,启发人们感受到与海洋的链接,从而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解决行动力不足和行动力差的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经略海洋能力。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学术顾问夏学民建议,从海洋文化方面考量应尽快启动“寻找我心中的那片海”全民科普行动。采用数字化手段为每一位公民和单位建立一个专属的“海洋生态账户”,实施海洋生态补偿行动,例如每吃一包鱿鱼干向自己账户捐一分钱,每年消费多少海洋生物,就按比例缴纳“海洋消费税”;倡导人人参与科学放流“我在北海有条鱼”“我在东海有条鱼”“我在南海有条鱼”等。诸多做法旨在强化陆生动物与海洋母亲的深层次链接,抢救性修复山与海的生态互补与协同机制。
记者从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获悉,《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力争浙江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8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5%,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三产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建成一批世界级临港先进制造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集群。
(相关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7009969505979692374#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