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来自浙海大的许永久教授团队正在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展生态调查,潜水员们全副武装,鱼跃入海。
“你看,这里聚集了大群鱼类,礁架上有不少螺类附着……”看着潜水员传送回来的海底图像,许永久惊喜连连,和同事们一起记录下一组组数据。
他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礁体表面栖息了大量的附着生物,如藤壶、水螅、厚丛柳珊瑚、大型藻类等。在鱼礁附近摄食、产卵、栖息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十分丰富,如甲虫螺、疣荔枝螺、三疣梭子蟹、长蛸、褐菖鲉等,形成了一个食物丰富的小型生态系统。在堆积礁区,由于鱼礁的规模大,结构复杂,聚集了大群的鱼类……
成群的鱼儿在人工礁体间畅游,一处处鱼类安居的海底家园在海洋特别保护区星罗棋布。
据市海洋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陆续投放近50万立方米规模人工鱼礁,最初是旧船和钢筋混凝土礁,现在是用环保材料经过精心设计的新型钢架礁。
恢复海洋生态就是保护海洋生产力,改善鱼类生存环境就是发展海洋生产力。根据渔业部门的持续跟踪调查,在我市部分海洋牧场区域,海洋生态的恢复带火了休闲海钓,进而带动了生态景观、海岛餐饮娱乐产业蓬勃发展。
救助濒危野生动物 守护“江山如此多娇”
近日,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轩岛基地,数十只张牙舞爪的中国鲎徜徉在暂养池中,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涛将饲料撒入池中,引来中国鲎的阵阵跃动。
“这里的鲎大都是渔民兄弟误捕后主动联系我们送过来的,在这里养好伤,我们会将鲎择机放归大海。”张涛告诉记者。
中国鲎被称为“海洋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4.7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奥陶纪。2019年,中国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舟山正是其在我国分布的最北海域。
目前,经西轩岛救护的中国鲎已达120只,是省内最大的中国鲎救助中心。与此同时,从救护个体到繁育种群,舟山勇担拯救濒危物种重任。
“救助的同时我们也在开展中国鲎的苗种繁育工作,争取早日培育出幼鲎,能够进行增殖放流。”张涛说,繁育成功后,舟山每年也将定期放流中华鲎幼苗,为后续规范许可管理、合理保护利用中国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大物博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分布着不计其数的濒危物种,它们的生存状况被称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守护濒危野生动物,正是守护“江山如此多娇”。
(相关链接:https://app.tmuyun.com/webDetails/news?id=12287350&tenantId=92#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