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午,由浙江海洋大学主办的第二届贻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城举行。
本届研讨会为期2天,主题为“贻贝产业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科技、生态与全球合作”。来自中国、意大利等4个国家的3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代表汇聚一堂,以贻贝为焦点,共同探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我市的厚壳贻贝养殖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近万名群众就业。然而,随着养殖规模扩张,种质、病害方面问题也日益凸显。此次研讨会分为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设置了“种业创新”“生态适应机制”等专题,安排了50余场学术报告。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带来的《水产种业发展的中国智慧与水产育种技术创新》,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宋林生带来的《我国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展望》,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带来的《贝类免疫特性赋能的海洋生态功能提升与碳汇潜力》等报告,为破解贻贝产业“卡脖子”难题、激活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贻贝不仅是经济物种,更是海洋碳汇的‘蓝色卫士’。当前亟需借助创新科技手段,探索贻贝产业与海洋生态的协同发展之路。”严小军的观点引发共鸣。他谈道,深化贻贝碳汇功能研究,探索“蓝碳”交易机制大有可为。这一理念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不谋而合,也可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可复制实践样本。
在宋林生看来,舟山不仅是重要的渔场,也是重要的贝类养殖基地,“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也将充分利用技术上的优势,来支持浙江贝类养殖业,尤其是助力舟山贻贝养殖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厚壳贻贝是嵊泗最大的养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遭遇了一些瓶颈。”嵊泗县东海贻贝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军听完报告后说,专家学者提出的贻贝基因编辑、智能化养殖、病害防控等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为嵊泗贻贝产业链发展升级指明了方向。
“这场跨越国界的学术对话,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产业发展的战略谋划。”浙江海洋大学校长武传宇表示,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搭建起贻贝产业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之桥”“生态之桥”“合作之桥”,为舟山乃至全国的贻贝产业注入新动力,助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
(相关链接:https://epaper.zhoushan.cn/html/2025-07/02/content_145341_2356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