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舟山日报》 | 王阮:三年为官求“三异”
发布日期:2025-07-02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舟山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王阮(1140~1208年),字南卿,一名元隆,号义丰,自称玉局先生,南宋江州德安(今九江德安县)人。王阮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登进士第,自此踏上仕途,晚年归隐庐山。

“妄意弦歌学子游,迄无三异比中牟。丁宁今夜东风雨,添起潮头急去休。”宋绍熙元年(1190年),任期满三年即将离开昌国县(今舟山)的王阮提笔写下《留别昌国五首》,这是其一。诗中“迄无三异”出自汉朝鲁恭典故。鲁恭在东汉章帝建初年间(76~84年)任中牟县令,他着重以道德风尚感化人,不依靠刑罚命令惩治人,尽量说服,使犯法者自感愧悔,深受人民爱戴。

《后汉书》卷二十五《鲁恭传》记载,鲁恭拜中牟令时有“虫不犯境”“化及鸟兽”“竖子有仁心”三异。王阮诗中说“迄无三异”,是隐含对自身功绩的谦逊反思,也是希望并要求自己努力达到前人的“三异”政绩。

那么在昌国县任职的三年,王阮是否达到前人的“三异”政绩呢?

行路不止,抒胸中之愁

宝庆《四明志》卷二十《昌国县志》载县令题名云:“王阮,承议郎,淳熙十五年到任。”在这之前,王阮历任过南康都昌(今江西都昌)主簿、永州(今湖南零陵)教授,新昌县令(今江西宜丰)。到淳熙十五年(1188年),时年48岁的王阮来到昌国县(今舟山),开始了他的又一段任职生涯。

初到昌国的王阮,深感压力很大。这在他《宿祖印寺》诗中有所流露。

下马杉松石径幽,暗泉一带抱山流。

长廊隐隐丹青古,香雾蒙蒙日夜浮。

缺月有情还委照,覊人无语独登楼。

急呼老瓦招欢伯,为洗胸中万斛愁。

祖印寺位于昌国县衙前面。诗中描绘了寺庙的宁静致远、深远的历史底蕴以及旺盛的香火。然而此时的他却没有沉醉于寺庙的景致中,此刻的他急需一碗“欢伯”(酒的别称)来洗尽胸中的“万斛愁”。

他愁什么呢?可从王阮的《昌国偶成》窥知一二:

诸行皆山可夜驰,海中昌国力难施。

风潮阻渡由天地,期会申严限日时。

愿以老身从此免,忍将人命逼诸危。

交门山下须臾死,肉食诸公知不知。

这首诗正写出了他的深重愁绪。

从诗句中能感受到王阮愁的是“风浪、潮汐使得海上航行充满危险;自然灾害,使得民众的苦难难以解决;还有沉重的劳役和官府的严厉命令使得民众的生命岌岌可危;然而那些高官厚禄者,他们不理解民间疾苦,不关心民众的苦难,对此漠不关心”。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刻王阮需要行动起来,他决心让昌国的百姓安居乐业,物丰邦宁,以消万斛愁。

于是在上任后,王阮积极深入基层一线,广泛接触民众,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他曾多次乘坐小船,来到衢山岛,下乡劝农,并在吉祥寺作了首诗——《劝农题吉祥寺》:“傍石寻幽径,穷源得梵城。潮声四面合,山色一团清。农合巡门劝,僧烦倒屣迎。明年吾更健,来此伴中耕。”

衢山距离本岛很远,岱衢洋风急浪高。王阮不辞辛苦,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农民的困难,鼓励他们积极投入春耕春种的忙碌之中,充分显示了他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

求降甘霖,解百姓之苦

在王阮任昌国知县期间,该地遇到了严重的旱灾。昌国县的岛屿大多远离大陆,依赖自然降雨,一旦发生旱情,只能通过船只从镇海(今宁波)运水至昌国,这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当地民众生活是相当困苦的。

面对自然灾害,作为知县的王阮感到无能为力。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亲自带领手下官员前往普陀山的宝陀寺,向观音菩萨祈求降雨,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王阮祈雨时的心境可在诗作《普陀山观音岩祈雨》观之一二。

南风不为雨,躬即宝陀求。

地势到此尽,天河相接流。

鳌升千丈背,蜃吐数层楼。

念彼观音力,扬枝洒有秋。

首联和颔联交代了祈雨的缘由以及时间地点。“南风不为雨”,一旦南风不停,天气势必炎热无雨。在这种情况下,王阮只好“躬即宝陀求”。“地势到此尽,天河相接流。”据此可以推断,进行祈雨仪式的地点应该面向大海,而且只有在夜晚才能目睹“天河”的景象,这意味着在临海的寺庙中,晚上举行祈雨的佛教仪式。

“鳌升千丈背,蜃吐数层楼”,颈联描绘了一幅非常绚丽的景象,王阮仿佛目睹了观音菩萨站在莲花之上,踏着鳌鱼,乘风破浪,正向昌国方向疾驰而来,这一幕让他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尾联“念彼观音力,杨枝洒有秋”,他极力祈求观音助力,解除昌国旱情,施甘霖于万民。

王阮对观音菩萨的感应深信不疑,不仅仅出于对天灾的无奈之举,也基于当时对佛教文化的信仰。因此,王阮深信,只要他诚心念诵观音的名号,观音菩萨必定会降下甘霖,使得昌国在秋天能够迎来一场丰收。王阮不畏艰辛,乘坐小船,登上普陀山,面对大海进行祈祷,跪拜在岩石前,向观音像深深叩拜,表现出无比的虔诚。之后昌国全境降下了一场大雨,旱情得到了缓解,大家传说是他那为民请命的赤诚之心最终感动了天地。

集资修桥,解行路之难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是王阮在昌国任上的第二年,他发现集市中心张家闸上过道过于狭窄,东西两边百姓过闸上时只能单独单向而行,若双方有人同时过闸,就必须相互避让,这既不利于百姓的出行,也不利于集市的发展。

作为知县他知道要使县内的交通更加畅达,使集市更加繁荣兴旺,必须先修路建桥,将东、西街市连成一线。于是由王阮出面向民间富户集资,在原张家闸旧址上兴建了一座石砌拱桥,沟通东西交通,解决行人“行路难”的问题。

大德《昌国州图志》卷三“桥梁”云:“市桥旧名‘状元桥’,往宋绍熙元年(1190年)令王阮创建。”原来,在修建桥梁挖掘闸基的过程中,工人们在污泥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古石,上面刻有“人从石上行,状元此时生”这十个字。王阮听闻这一神奇现象后非常高兴,于是决定将新建的桥命名为“状元桥”,并将这块古石放置在桥头作为标志。同时,在桥的北侧还建了一座小土地庙,供百姓祈求福祉,作为守护桥梁的神灵。

到了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居住在状元桥边张宅的张信考取了状元。王阮所建的状元桥,最终真正见证了状元的诞生,这对后来的学子们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与其他地区通常先有状元后以状元命名桥梁不同,昌国是先有了状元桥,然后才出现了状元。

状元桥是舟山有志书记载的最古老的桥,如今位于定海城区最热闹,最繁华的中心地段,原址在横塘弄口与竺家弄口之间,老城以状元桥为中心,分东、南、西、北、中5条大街,连接东、西大街。数百年间,舟山一直流传着“状元桥风水好,应谶符”的说法。

状元桥不仅让当时的东西街市得以贯通直行,解决百姓出行之难,也把“重教兴学,劝学进取”的理念深深灌注进民众心中并传承了千年。

迁建学宫,兴昌国之教

所谓学宫,是古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堪称地方的“最高学府”。定海的学宫由来已久,最早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翁山县治时,创建学宫于霞山之麓(今东门鳌山新村),但是没过多久就被废除了。

直到宋熙宁八年(1075年),昌国县令张懿文建学宫于县东一百步,之后又经历几次的迁建和重修。时间来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这是王阮担任知县的第二个年头,他观察到学宫已经有些陈旧,并且得知自从县令张懿文建立学宫并传授儒学以来,昌国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考中进士,更不用说状元了。这让王阮深刻意识到,要振兴昌国,必须从教育做起。钱棣《迁学记》载之:“王阮发誓:若不为昌国成就文教,死亦不往他地。”

昌国的振兴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更好的教学环境。钱棣《迁学记》就详细记录了这次迁建,“慨然有意迁至捕厅之南,有隙地数亩,秀气盘结,若天造地设然。于是辨方正位,营新经始,于素殿宇讲堂次第以成。东序甫毕,君以通例理去官,且捐缗钱三十万以助其役”。

大德《昌国州图志》卷二“学校”云“学旧在州东一百步,淳熙十六年(1189)令王阮徙于丞厅之南”“学肇基于县治之东,淳熙间令王阮迁于芙蓉洲”。王阮把学宫迁到了县衙南面这个重要的位置,并扩建了食堂、宿舍这些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王阮重建学宫这一重举,对昌国兴学重教影响很大,从此,昌国文教丕振,魁辅辈出。

后来的几任县令也继承了王阮的重教兴文的传统,此后,舟山从“未有登第入仕者”一下子成了进士多产地。据光绪《定海厅志》记载,自南宋绍熙四年(1193)至咸淳九年(1273),昌国县共有33人中进士。

如今,昔日的学宫已变为定海第一中学。学宫原来的一些建筑被陆续拆除重建,如今保留下来的还有泮池和泮池上的石拱桥以及校门东边的御书楼。王阮修建学宫的原貌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古学宫的遗址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古代先民对教育的敬畏。

在《新昌书座右屏》中王阮写下自己为官的准则与宗旨,这也是他给自己的座右铭:“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退作陶渊明,进学何易于。便愿列循吏,宁甘为鄙夫。祸福置不问,吾民其少苏。”

纵观他在昌国任职的三年,他一直都在践行自己座右铭所说的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置个人“祸福”于度外。

离昌之时,王阮提笔写道:“妄意弦歌学子游,迄无三异比中牟。”他希望并要求自己努力达到前人的“三异”政绩。他是否达到?我想,如今的舟山人民仍然保持对状元桥和学宫的敬重,仍然保有对重教兴文的热忱,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关链接:https://epaper.zhoushan.cn/html/2025-07/02/content_145343_2356141.htm)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