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安庆市潜山塔畈乡板仓村的群山溪流中迎来了一批新生命。浙江海洋大学储张杰教授带领团队在此耕耘7年,终于在近期成功培育繁殖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甲鱼。
“我们团队的技术已初步成熟,现在可以年繁育100万尾左右,如果有资金持续投入做大规模,未来产量可能会更大。”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在安徽的储张杰。电话那头的他难掩兴奋之情。
白甲鱼,学名多鳞铲颌鱼,主要生活在海拔250~1500米的高山溪流中,肉质鲜嫩,与青海裸鲤、大理裂腹鱼、异华鲮鱼和富春江鲥鱼一起称为“中华五大名鱼”,是山区渔业中极受青睐的经济鱼类。
因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白甲鱼一度遭遇“灭顶之灾”。随着捕捞强度的持续加大以及水质环境的变化,野生白甲鱼的数量锐减,陆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从小在大别山区长大的储张杰,对此记忆犹新:“小的时候,我常和小伙伴去山溪里捞鱼玩,但后来鱼越来越少了……”
用自身所学,让白甲鱼回家!7年前,学成后的储张杰带领团队回到家乡安庆,开始扎根大别山,攻关白甲鱼的培育繁殖。
“白甲鱼对水中溶解氧含量的要求特别高,而且繁殖期特别短。‘如何把控繁殖时间,并精准将雌雄亲鱼培育至性成熟’是培育的一大难点。”储张杰说。
7年时间里,储张杰带领团队走遍了安徽、浙江、山西、湖北、河南等地,调研白甲鱼种群分布和栖息地结构,并在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塔畈乡板仓村建立了养殖系统,不断探索白甲鱼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然而,2023年,一场大山洪冲垮了养殖池,1000多条珍贵的白甲鱼亲体在山洪中被冲走,团队数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这就像到了产蛋的时候,母鸡没了,当时整个团队都很沮丧。但所幸的是,我们的数据资料都还保存完好,这也给了我们从头再来的勇气。”储张杰说。
此后,团队吸取经验,对原先养殖池进行优化设计,建立了仿生态流水养殖系统,高度模拟白甲鱼野外生存环境。3年间,团队借助浙江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力量,经过持续的科研攻关和技术优化,陆续攻破了亲本培育、繁殖生理调控、苗种孵化与培育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于近期成功繁育了首批30万尾白甲鱼苗。
“鱼苗可以用于野外放流恢复种群,也有助于恢复山区特色渔业经济,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储张杰说。
浙江海洋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持续支持团队深化相关研究,优化繁育技术体系,并积极推动成果示范推广与应用,以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链接:https://epaper.zhoushan.cn/html/2025-07/11/content_145340_2391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