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公布入境旅游创新发展先行试点名单的通知》,我市普陀山镇、沈家门渔港小镇入选“先行城镇试点”和“先行片区试点”。这两处试点的入境游外语指引标识是不是到位?外语翻译是不是规范准确?对照国际旅游接待标准还存在着哪些差距?近日,记者跟随浙江海洋大学的两位专业教师,对相关试点地区进行了走访调查。
记者与浙江海洋大学教师毛佳玳和外籍教师Arman Jafarian首先来到普陀山,进行实地调查。
“景区在很多国外游客信息刚需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比方说银行货币取现的翻译精准清晰。普济寺的导览图中有中文、韩文、日文和英文,不同语言的翻译,可以方便不同国家的游客了解佛教文化。”一轮走访下来,毛佳玳对普陀山景区外语指示服务总体情况表示认可。
但两位外语教师在走访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普陀山主要景点外围,均设有中巴车候车站,每排等候区上方都用中文清晰标注了目的地、始末班、发车间隔、票价等关键信息,然而相应信息却没有任何英文注释。Arman Jafarian举起手机拍照翻译,但由于是电子信息屏,且格式不规整,翻译出来的信息也不全。
“我只看得懂5元,而且还是靠猜的,旁边一些指示牌上也看不到英文。我觉得这边应该有英文信息,特别像下一班车是什么时候来。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游客中心也没有英文标注,遇到问题我不知道哪个地方可以咨询。”Arman Jafarian从游客体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
距离普济寺不远处便是百步沙景点,跟着路标指示走,Arman Jafarian又有新困惑了。起初根据标识“bathing place”,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上面指示的便是百步沙方向,“一开始,我以为‘bathing place’就是供人们洗澡的地方,其实说成‘beach resort’更恰当。”
在走访过程中,两位教师还发现了“西天景区”有些指示牌上使用了直译,有些则是拼音。此外,存在着使用机器翻译直接印上指示牌的情况。
沈家门渔港小镇,以其丰富的渔业文化和独特的渔港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游客。
走访发现,整条海鲜排档几乎没有餐馆提供英文菜单,服务员大都使用手机翻译菜名。海鲜的种类尚能通过翻译软件介绍给外籍游客,但清蒸、红烧等做法的翻译,却很难翻译准确。英文标识缺失成为这条街区的“通病”,沿着海边一路走来,排档对面的酒店、宾馆以及便利店门牌上,几乎看不到英文信息。在通往鲁家峙的海底人行隧道入口,指示牌上也没有对应的英文翻译。
“虽然看到门面大概可以猜到这些是什么店,但如果有外语标识会更方便,就不需要拿出手机翻译核对了。”Arman Jafarian认为,除了在招牌上增加外语标识外,这些饭店、宾馆前也可以增加一些介绍菜品、住宿信息的英文广告牌。
在沈家门客运站走访时,两位教师发现这里的公厕、超市等场所,标识标牌中出现的“中式英语”不太符合英文语言习惯,会让外国游客感觉非常别扭。
“不准确的翻译会阻碍舟山文化的对外传播。这两个入境游试点有不少翻译工作还有待完善。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参考《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也可以通过政产学研联动的方式,不断推进舟山公示语翻译更加规范化。”毛佳玳建议道。
(相关链接:https://zhoushan.tidenews.com.cn/webDetails/news?id=16212597&tenantId=92&uid=6548e8fa7dee053fb29cfd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