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学习强国|实践正当时丨浙江海洋大学“数芯兴渔”实践团探寻科技兴渔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07-22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
字体: [大] [中] [小]

2025年7月,浙江海洋大学“数芯兴渔”实践团深入舟山市多个水产养殖场与科研机构,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实验室观摩,系统调研了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渔业的现状、成效与挑战,探寻科技助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走进养殖场 数字“芯”驱动养殖升级

舟山的夏日,海风轻拂,“数芯兴渔”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了数字技术带来的变革。在半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网箱区,养殖员陈先生正带领团队进行设备维护升级。得益于浙江海洋大学前期的技术支持和数字化设备部署,该场已尝到“数字养鱼”的甜头。“设备让养殖环节更便捷高效,鱼虾生长状况明显改善。”陈先生介绍道。

在应博水产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高分子工程塑料制成的防渗漏、耐腐蚀养殖池引人注目。“这材料厉害,不漏水、耐腐蚀,用十年八年没问题!”养殖基地负责人应杰自信满满。更核心的变革在于恒温控制、水质实时在线监测等技术的应用,技术员轻点手机,即可远程监控各项指标并精准调控,为鱼虾营造最佳生长环境。成员们在水池边直观见证了数字化设施带来的显著成效。

访谈养殖户 热盼技术落地更“接地气”

数字化浪潮下,养殖户的声音至关重要。在苍洞村,一对有着二十多年对虾养殖经验的夫妇向实践团袒露心声。黄阿姨坦言看好数字化前景,但高昂的设备购置和维修成本成为“拦路虎”。“我们看好前景,但投入太大,负担不起。”同时,智能系统的操作复杂性也让这位经验丰富的养殖者感到挑战:“习惯凭经验了,学这些新技术有点吃力。”

年轻养殖户小张则代表了积极尝试者的困扰。他已引入部分数字化设备,却常遇故障,且维修成本高、耗时长。“设备好用是好用,就是坏了修起来又贵又慢,耽误事儿。”尽管如此,他对未来仍充满期待:“希望能有更简单好用、价格实在的工具,也希望政府能在资金和技术指导上多帮帮我们。”

深入实验室 探究数字养殖背后的科技力量

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舟山基地,正在实习的研究员郑杰仁向实践团揭示了数字化养殖的深层逻辑。“这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一种全新的精准养殖理念。”他解释说,借助传感器和监控设备,研究人员能实时掌握水质、温度、溶氧量等关键指标。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人员可精准调控养殖环境,优化生长条件。

“精准养殖能显著减少资源浪费,有效预防病害,提高产品存活率和品质。”郑杰仁强调。实验室的先进设备令成员们赞叹,但结合前期调研,他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养殖的推广,硬件更新只是基础,养殖理念的革新和从业人员数字素养的提升更为关键。

本次实践圆满结束,“数芯兴渔”实践团的收获远超预期。实践团成员们不仅目睹了数字技术为渔业注入的活力,更深刻理解了其落地推广的现实瓶颈。团队一致认为,未来的突破点在于推动技术普惠,要让设备“用得起”、让操作“学得会”、让维护“跟得上”,这离不开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创新与用户反馈的协同共进。

带着为渔业振兴贡献青春智慧的使命感,实践团成员们已踏上新的征程。接下来,实践团将梳理形成调研报告,联合开展针对性养殖户数字技能培训,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行动,助力数字技术更广泛惠及渔民,为传统渔业振兴插上坚实普惠的科技之翼。

(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631999954221032122&t=1753173712321&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6631999954221032122&ref_read_id=7f4dc5ca-7f91-4939-8842-0a877f750d39_1753181066571)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