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舟山日报》 | 新质生产力赋能舟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8-27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舟山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关键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舟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生产力形态,为破解舟山海洋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舟山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与核心优势

在舟山经济发展进程中,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驱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从技术创新力、要素提升力、组织重塑力和产业优化力四个维度,深度激活了舟山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势能。

在技术创新方面,舟山在船舶智造领域实现突破。宁兴船舶建成全流程智能车间,成功承接LNG船等高端订单。“东海数芯”作为舟山科研单位研发的首款高性能芯片,为海洋数字经济场景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实现国产替代。

在要素提升方面,舟山通过高端要素的聚集与赋能,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聚焦海洋科技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推动海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型。

在组织重塑方面,新质生产力促使海洋产业组织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日前,普陀区联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等6所在舟高校院所,推出“科技副总”计划,形成“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提升技术转化效率,打通产学研壁垒,重构企业技术攻关组织体系。

在产业优化方面,舟山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积极构建海洋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嵊泗海上能源科技创新产业园将打造“三中心一基地”融合平台,搭建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相关平台,同时建设海洋能源特种功能实验室。此外,舟山积极探索“海洋+旅游”“海岛研学”“海洋+文化”模式,让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了海洋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海洋新质生产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新质生产力驱动舟山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关键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船舶智能制造中LNG船的自主研发能力较为薄弱,核心部件进口依赖率较高,深海探测装备、高空作业自动化设备等关键技术还未突破。一些重要部件的自主供应能力尚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本控制。同时,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的整体效果还有待加强。

人才与资金要素供给的适配性有待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人才数量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专业人才较为紧缺,部分海洋类专业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发展的比例有所下降;相比一些海洋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舟山在高端科研平台的数量上存在差距;新兴职业的技能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部分先进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受到一定影响。此外,海洋项目周期长、风险高,缺乏专项信贷产品。

产业链协同性有待增强。企业是新质生产力驱动舟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其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的优化,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至关重要。当前,舟山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衔接不够紧密,在产业转型进程中,本地配套能力存在不足,部分关键环节需依赖外部供应,由此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新兴产业内部各环节的协作也不够顺畅,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影响了整体效率的提升。

绿色低碳转型面临多重制约。近岸海域开发利用已处于较高水平,但部分海洋产业项目选址遭遇空间约束。传统产业如石化、修造船、水产加工等向绿色转型需大量资金投入,中小企业面临不小压力,导致转型进度相对缓慢。

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强化自主创新与技术突破。在海洋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自主性与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是催生新型生产力的核心力量。聚焦船舶智能制造、深海探测等重点领域,强化与海洋有关的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针对LNG船核心部件、海洋防腐涂料等“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升海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大海洋科技创新扶持。完善资金支持体系,设立海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加大对海洋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船舶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创新项目。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海洋科技人才引育计划,支持本地高校优化海洋相关专业设置,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海洋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资金奖励、职称晋升等激励。

增强产业链协同性。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产业协同联盟。鼓励企业优化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推广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产业链信息共享与高效协同。加强跨区域产业链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宁波等城市共建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攻克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提升区域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激活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动能,聚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拓展海洋旅游、海洋金融、海洋物流等多元业态,培育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引擎。

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设立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专项基金,对石化、修造船等产业的绿色改造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和低息贷款,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建立产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将绿色低碳指标纳入企业考核,对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发展海洋碳汇产业,探索“蓝碳”交易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新动力。

(相关链接:https://epaper.wifizs.cn/zsrb/2025-08/27/content_9977879.html)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