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为笔,贝壳为墨。当最后一堂船拳课的吆喝声随晚风渐息,当孩子们手中贝壳拼画的余晖融入暮色,2025舟山市“春泥计划——海风课堂”暑期公益支教行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这场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合县区文明办组织的公益盛宴,汇聚全省16支支教团队,跨越舟山本岛渔农村与岱山、嵊泗等海岛县,在历时1个月,4天3晚为一期的支教时光中,让渔农村学校乡村少年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春泥计划”实践点变成了知识的乐园。万余名海岛未成年人在这里触摸科学的奇妙、感受文化的温度、绽放艺术的光彩,一场别开生面的成长之旅,为海岛暑期注入了别样活力。
全域覆盖织密海岛成长网络
从舟山本岛偏远农村到岱山、嵊泗的离岛渔村,今年的“春泥计划”以“提质扩容”为核心,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广泛、资源聚合的育人网络。
在嵊泗,浙派名师、丽水莲都、上海名师等支教团队跨越山海,让离岛孩子在家门口享受艺术启蒙与科学探索;在岱山,杭州学军小学、宁波骆驼实验学校、杭州师范大学三支团队接力,用诗词、音乐、航天知识点亮夏日;在普陀,余杭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高职院校、社会组织多方合力,推出“小小深蓝梦”职业体验等特色活动,实现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在定海,5支大学生支教团队联动省级优质资源,服务万余人次未成年人,将课堂从简单看护升级为集知识拓展、非遗传承与安全教育于一体的成长平台。
“以前暑假只能在家呆着,这次在课堂上让我学会了国际象棋和跳街舞,学到了很多新的内容!”普陀区育才学校乡村少年宫的同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盐仓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陈同学对老师们带去的安全课印象很深:“支教老师教我们用角色扮演保护自己,就像玩游戏一样,现在我知道遇到危险该怎么办了。”
本次行动覆盖全市16个乡镇(街道),课程涵盖科技、文化、美术、体育、音乐等多个领域,真正让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海岛角落。
文化传承激活乡土育人基因
“春泥计划”蕴含“化作春泥更护花”之意,将本土文化传承作为核心课程,让海岛海洋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
“浙江有礼——传承优秀先贤文化”暑期支教公益行动走进岱山县,杭州市学军小学优秀教师团队来到岱山县春泥计划实践点为海岛少年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盛宴。在为期4天的支教活动中,“先贤诗词赏读”“少年武术拳法”等特色课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海岛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滋养。
文化传承,让课程更添创意。在嵊泗,渔民画课上,老师通过PPT讲解渔民画的起源风格、夸张造型、色彩碰撞,孩子们用夸张的色彩描绘渔家生活场景;在定海,白泉镇“海洋精灵”舞蹈课上,孩子们用肢体模仿水母、鲸鱼,演绎独特的“海底童话”;在普陀,支教老师们走进育才学校为新居民子弟送上了戏曲课,老师在台上示范教学,举手投足间,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
一场场紧扣舟山在地文化的生动课堂,让海岛娃们更了解家乡,也更深爱这片蓝色的大海。正如浙派名师团队负责人所说:“我们想让孩子们知道,脚下的土地藏着最动人的故事。”杭州市学军小学团队负责人李金奇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文化种子,同时注重将课程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丰富孩子们内心的精神力量。
多元赋能搭建全面成长阶梯
“海风课堂”以“全人培育”为目标,课堂中融合的科技启蒙、安全教育、艺术滋养等多元内容,为孩子们搭建全面成长的阶梯。
科技领域,浙江海洋大学团队用趣味实验点燃科学好奇心;杭州师范大学的“水火箭”制作课上,孩子们在观看神舟发射视频后动手实践,感受航天魅力;普陀的“无人机飞行员”“未来航海家”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触摸海洋科技前沿。
安全与心灵呵护同样走心。丽水莲都团队的心理课堂上,“画秘密”“阅读挑战”等游戏温暖了不少孩子的心。“老师让我们把心事画在纸上,再折成纸船‘漂走’,现在我晚上不那么想家了。”一位参加活动的留守儿童说道。
艺术熏陶更添亮色。宁波骆驼实验学校的李省超老师则对孩子们的瓶笛作品印象深刻:“从不知道440赫兹的标准音能被孩子们用空瓶子演绎得这么准,他们的创造力远超想象。”
从传统文化到科学探索,从乡土情怀到多元视野,2025舟山“春泥计划——海风课堂”以实际行动为海岛未成年人的成长“添砖加瓦”。正如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要填满渔农村孩子们的暑期时光,更要播下热爱家乡、勇于探索、向上向善的种子。”
如今,这场跨越山海的公益行动,已成为舟山推进乡村振兴、呵护未成年人成长的亮丽名片,未来将持续汇聚更多力量,让海岛童心在春风化雨中茁壮成长。
(相关链接:https://epaper.wifizs.cn/zsrb/2025-08/19/content_9976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