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学习强国 | 今天我出镜丨乡村主理人唐舟凯:“复活”海洋精灵 传播渔乡文化
发布日期:2025-08-21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学习强国
字体: [大] [中] [小]

唐舟凯的转型之路始于对海洋的深情。本科时听从父亲建议学习机械设计,他却始终“心里不舒服”。考研时他毅然遵从本心,考入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我从小对海洋生物着迷,特别是螃蟹,每次去海边都兴奋不已。”然而,一次在沈家门水产城的专业实习,目睹成堆杂鱼杂蟹最终沦为鱼粉或垃圾,深深刺痛了他,让他萌生了将它们永恒保存的念头。从此,工作之余,他默默钻研,将机械专业的精密思维与水产学的解剖知识熔铸于指尖,摸索着标本制作的独门技艺。

2024年8月,厌倦了城市高强度工作的“内卷”,唐舟凯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辞职回乡,将爱好变为事业。他将目光投向城北村外婆家的闲置农房,将其改造为工作室,取名“海物惟错”。“海物惟错”意指海中物产丰富繁多。他决心扎根乡村,专心“复活”他热爱的海洋精灵。

而塑形,则是赋予标本灵魂的“魔法”时刻。细针固定关节时,他追求“角度要傲,力度要绷”的微妙平衡。“太高像投降,太低像认怂,得找到那个‘战斗姿态’的生命力!”在他手中,细针轻点眼柄根部,一只拟瘦招潮蟹瞬间“活”了过来,螯足微抬,仿佛下一秒就要冲进海浪再战一场。这手绝活,被体验者誉为“定海神针”。

如今,“海物惟错”的魅力早已溢出工作室。在舟山各类文旅市集上,唐舟凯的摊位总是人头攒动。形态各异的蟹标本、精巧的蟹钳手把件,吸引着游客驻足。慕名而来的市民和研学团队也日益增多。工作室里,他专门设置了互动区:小黑板上画着螃蟹结构图,书架上摆着海洋生物图鉴。在他的带领下,参观者能亲手体验简单的标本制作步骤,了解螃蟹的种类、习性和它们在海洋生态中的角色。“通过亲手触摸、制作,孩子们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了。”一位带队的研学老师反馈道。

工作室本身,就是渔乡文化的微缩景观,渔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滴胶造景中的海葵纹样汲取自渔民画的斑斓色彩;青蟹钳手把复刻着传统渔船的雕花韵味;布艺螃蟹更是巧妙地将渔歌号子的节奏转化为灵动的刺绣针法。“乡村需要多元业态共生。”唐舟凯深知单打独斗的局限,“村里只有我一家工作室,太冷清了。”他憧憬形成文创集群,如同舟山展茅路下徐的乡村文创集群生态,让城北村因多元的“主理人”而更具活力。对于同样怀揣梦想、想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鼓励道:“年轻就是最大的试错资本。有想法,做好规划,就大胆尝试。当你做出成绩,支持自然会来。”

午后阳光斜照工作台,唐舟凯正全神贯注地为一只新到的螃蟹塑形。细针轻挑,甲壳生灵倏然“苏醒”。这位以细针“定海”的“蟹匠”,让舟山深厚的渔文化在标本的永恒姿态中,找到新的表达,涌向更远的彼岸。

(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239609474393373003&cdn=https://region-zhejiang-resource)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