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光漫过舟山东极碧蓝的海面,整座海岛仿佛浸润在融化的蜂蜜当中。海风穿过“留夏”甜品店半开的玻璃门,与店内焦糖的甜香交织在一起。操作台后忙碌的身影,正是该店的主理人、浙江海洋大学2013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李媛媛。五年时光如潮汐涨落,这位曾经的都市白领,已在这座海岛上深深扎下了根,将青春酿成一份份“来自东极的甜蜜”。
“第一次来东极,就被全舟山最蓝的海吸引了”
“2013年读大学时第一次来东极,就被全舟山最蓝的海吸引了。”李媛媛擦拭着贝壳冰箱贴,回忆在浙江海洋大学的求学时光。市场营销专业的她曾踏访枸杞岛、桃花岛、蚂蚁岛等海岛调研,课堂之外的海岛印记,悄然织就了她心底的蔚蓝情结。
2018年,从事房地产行业五年的她辞职后,以义工身份重返东极。“那次义工经历改变了一切。”为期一个月的深度生活,剥去了游客的浮光掠影,让她触摸到海岛生活的真实纹理,不仅是无与伦比的风景,更是一种能安放热爱、回归生活本真的可能。
2021年,当普陀区推出海岛创业项目时,当时做义工时青年旅社的老板向她透露了政府扶持青年创业的计划:“政府需要年轻人注入新业态。”这一契机点燃了她的创业火花。她与擅长甜品制作的朋友连夜撰写计划书。“我们都是辞职状态,她爱餐饮,我热衷手工,决定开家集合店。”同年,“留夏”甜品店诞生,店名承载着初心:留在东极,留住夏天。
“城里理所当然的便利,这里需精密筹划”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李媛媛清晰记得首批物资运输场景:“运输船在风浪中摇晃,搬运工要跳船抢运货物。我们两个女生束手无策,运费是城里的好几倍。”海岛特有的困难接踵而至,突发的停电导致冷藏奶油变质;每日仅4小时的供水迫使她们在老房天井储水。“城里理所当然的便利,这里需精密筹划。”
专业背景成为破局关键。“游客需要能带走的记忆。”她精准捕捉到海岛旅游消费的核心痛点。当时的东极,业态多集中于夜排档、烧烤、酒吧这些餐饮模式,缺乏能承载旅途回忆的独特载体。在清迈旅行时惊艳的雪花冰,被她敏锐地改良成“留夏”的招牌产品,解决了游客“吃”的刚需;赶海拾获的贝壳、海玻璃,则经由她的巧思转化为独一无二的文创商品。
“产品一定要扎根海岛特色,更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市场沉淀。”她深谙网红产品如同潮汐般易逝,唯有兼具地域特色与持久生命力的产品才能立足长远。2023年,第二家文创店“秘密花园”应运而生,主打用贝壳、海玻璃等海岛废弃物制作的“来自东极的礼物”系列,让废弃之物焕发新生。店内灯塔沙画瓶、海星工艺品等充满海洋气息的作品常被抢购一空。
面对淡旺季分明的海岛特性,她创新采用“候鸟式”运营策略。每年4月至10月旺季,她全心扎根海岛经营;淡季则化身“灵感采风者”,自驾旅行。“行走与思考是保持产品生命力的源泉。”她强调,每一件产品的研发,都力求就地取材于东极,同时精准贴合现代年轻人对审美与实用性的双重追求,也让“留夏”五年蝉联普陀区同品类口碑第一。
“得到认可,从内心来说是非常快乐的”
“政府给了启动钥匙。”李媛媛细数创业路上的坚实后盾。普陀区“创业码头”提供的系统创业培训、文创店的租金补贴,从只有邮政快递到所有快递直抵海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岛上业态繁荣打通了“血脉”。作为“青牛奖”获得者,她很感谢政府能搭建持续学习的平台:“在团队搭建、人员管理等成长瓶颈期,能有前辈导师指点迷津,对我们首次创业者至关重要。”
同时,她将这份支持转化为赋能他人的力量。如今,“留夏”已成为连接高校与海岛的桥梁。旺季时接收高校义工,李媛媛不仅传授咖啡制作技艺,更倾囊相授创业心得。午后阳光斜照进店,她正耐心地向一位暑假义工演示着咖啡拉花。五年来,已有11名义工带着“留夏”的印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暮色中的店铺墙面上,游客手写明信片道出心声:“在你们店,尝到梦想的味道。”渔民邻居送来的鲜鱼、游客一句朴素的“雪花冰真棒”带来的满足感,远胜冰冷的盈利报表。“创业不单是为了赚钱,得到认可,从内心来说是非常快乐的。”她珍视这份源自真诚付出的回响。
展望未来,这位海岛主理人的蓝图清晰而温暖。餐饮板块,她誓言坚守品质口碑,通过不断学习引入新创意,让产品持续焕新;文创板块,她计划细分品类,并大胆构想引入舟山特色伴手礼,“如何把舟山特色引入小岛,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货轮鸣笛靠岸,李媛媛仔细检查着新到的淡奶油。这位曾因风浪颠簸而惶恐的姑娘,如今稳稳站在乡村振兴的潮头。她用专业所学深耕蔚蓝乡土,将海风、阳光与邻里的温情,发酵成东极独特的甜蜜基因,温暖着每个抵达的旅人。
就像她说的:“有些甜蜜,能留住整个夏天。”
(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79467906788145641&cdn=https://region-zhejiang-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