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舟山日报》 | “中港汇通”研发可视化便携式监管系统 用“AI”破解船舶行业安全监管难题
发布日期:2025-08-31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舟山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8月31日,由舟山中港汇通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港汇通”)林飞团队设计研发的“便携式三层加固气体检测系统+海上可视通讯监控系统”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浙江赛区)获得人工智能领域二等奖。这款系统由该公司团队历经近10年打磨研发而成,有望以AI可视化技术破解船舶行业长期存在安全监管难题。

8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国际虾峙门中国(普陀)航运服务产业园的“中港汇通”,一走进企业展示大厅,迎面就能看到展台上一套套充满科技感的设备。

“这就是这次获奖的专业船舶清舱气体可视化通讯系统,它的名字叫做‘船舶云医’。”公司董事林飞指着其中一个不起眼的“行李箱”对记者说。

这款“行李箱”长约70厘米,宽约60厘米,可以轻松拖行。将其打开,里面并排分布着三个传感器,与后台AI系统相连。打开开关,一连串数字立即开始跳动。

“其中2个传感器是用来测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单项有毒气体的含量,而最后一个是我们引入的新指标温湿度。”林飞介绍道。

据介绍,油化船密闭舱室进行清舱、维修等施工作业时,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降低舱室内氧气含量,由此带来安全隐患和爆燃风险。因此,船舶密闭船舱作业的安全监管一直是个难题。

目前,主流修船企业都标配便携式气体检测系统,但传统产品一般只能检测单项气体的浓度并报警。林飞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大量事故案例,发现从单一有毒气体浓度超标到发生爆燃事故之间还有一系列触发条件,由此增加了一项温湿度的检测指标,通过后台AI对船舱内爆燃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报警的准确性大大提升。

另一款同步配套研发的智能安全帽,则为“船舶云医”系统擦亮了“眼睛”:安全帽正前方有两个高清摄像头,帽檐下方分布着“SOS”、“通话”等多个按钮。“这顶小小的安全帽里集成了6个技术模块,包括人员北斗定位、视频通话、脱帽报警、轨迹回放、电子围栏、跌落/静默报警等功能。”林飞说。

船舶油化舱通常由几十厘米厚的特种钢板覆盖,内部钢结构错综复杂,数据信号传输十分困难,这也是当前无线气体检测系统的一大瓶颈。林飞告诉记者,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技术团队与浙江海洋大学杨堃教授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船上机舱和泵房的特殊密闭舱室无法传输的技术攻关,实现作业场景第一时间可以反馈到船东和船管办公室。通过作业现场“气体检测系统”+后台远程视频监管的合作模式,大幅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据介绍,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诸多行业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关注。马士基等国际航运巨头已经在旗下船舶使用该系统,舟山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舟山海关等机构都已采购使用。

据了解,虽然“中港汇通”是2020年落户舟山,但这套系统从研发到商品化,研发团队已经花了近十年。十年间,团队辗转舟山、深圳等多地的头部船厂进行了上千次实地检测,确保产品稳定性。

“我们当年来舟山的时候,高端船配企业还只有几十家,这些年随着舟山海事服务产业发展迅猛,同行已经猛增到了700多家。我们想持续用技术的创新,打破行业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林飞说。

船舶云医系统突破了油化舱监管可视化这一瓶颈,让林飞看到了打破内卷后的市场新蓝海。“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中,舟山正在探索锚地航修业务,如何有效监管是个大问题。我想,通过我们不断地优化‘船舶云医’,与同行一起持续开发更新的监管技术和产品,可帮助舟山更稳、更快地打开锚地航修这片蓝海市场。”林飞说。

(相关链接:https://epaper.wifizs.cn/zsrb/2025-08/31/content_9978262.html)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