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末时节,瑞安江畔,连绵的红树林郁郁葱葱。仔细看,密不透风的树林中有十几个人影在穿梭。他们身穿长袖长裤,头戴防护面罩,肩背 10 多公斤重的消杀工具,正在消灭一种名为荔枝茸毒蛾的害虫。这群人正是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水柏年和他的研究生团队。持续 5 天的灭虫工作,不仅有效抑制了这一波虫害,还“抓”出了热腾腾的论文选题——荔枝茸毒蛾生活史研究。“关于这种虫子的研究目前很少,这下有最新鲜的一手素材可以讲给学生听了。”水柏年的语气中难掩兴奋。扎根海岛教育35年,这样的工作状态早已是水柏年的日常。他的三尺讲台,永远是一头连着江海,一头系着学生。红树北移:“一项愚公移山式的工程”让水柏年兴奋的灭虫工作,其实是一件实打实的苦差事。为了避开涨潮,团队成员每天4点多就要起床,9点左右收工,下午等到退潮后再继续。天气炎热,成员们全身湿透了一次又一次,不少人身上还因为虫子的毒性起了很多红疹子,但没人喊苦,因为已过花甲之年的“灭虫队长”水柏年,也始终坚持在密林之中“,我们自己灭虫更仔细、更放心。再过半个月,还要来开展第二轮灭虫”。这份对红树林的珍视,源自种植的艰难。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独特的“海岸森林”,红树林对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海岸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的最北端在福建省福鼎市,浙江省内并无自然分布,虽早年有过人工引种,但受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成林存留面积始终有限。因此,当 10 年前,水柏年为苍南沿浦湾的滩涂治理开出种植红树林这份“药方”时,很多人并不看好。“但我还是有信心的。”水柏年解释,沿浦湾呈凹字形,能避风,特别是河滩上已有一小块之前引种存活下来的红树林。同时,他还专门选育了相对易种植的品种——秋茄。
2015年4月,10亩秋茄小树苗正式在沿浦湾安了家,它们没有辜负水柏年的信任,长势很好。于是,沿浦湾又陆续种下了700余亩秋茄。然而,最让人担心的恶劣天气还是来了。“我记得很清楚,那是 2016 年 1 月 23日,遇上了极端低温天气,当时急得根本睡不着。”寒潮过后,水柏年立马带着团队赶赴沿浦湾。幸运的是,极端低温时段赶上涨潮,海水就像是给树苗根部盖上了一层温暖的厚被子,绝大部分树苗都存活了下来。“但不能掉以轻心。”紧接着,针对省内沿海地区常见的低温、台风等恶劣天气,水柏年团队开始对不同的秋茄种质资源展开低温胁迫、种苗驯化、成活挑战等研究。经过多次的天然低温驯化、补种与抚育,现在沿浦湾的红树林已超1600亩,最早栽种的已经长到3米左右。更令人兴奋的数据,来自沿浦湾村民的钱袋子。曾经被专家诊断为“已经基本废了”的滩涂重获新生,在红树林盘根错节的根系间随处可见跳跳鱼、海蜈蚣、小红蟹等,光靠赶海就能给村民增加一笔不菲的收入,更不用说附近养殖的紫菜从“烂菜”到现在的“一年收五六茬不在话下”,其亩均收入从不足千元跃升至1.3万元。村干部温作喜说,千亩红树林还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全村人均收入提升了50%。2023 年,苍南打造红树林“北进桥头堡”的做法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同年,浙江首单红树林蓝碳交易落地苍南。今年,沿浦湾还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国家级美丽海湾。与此同时,在水柏年的带领下,红树林也一路向北,不断刷新着新的生存纬度,如今最北缘已在舟山,成为更多百姓的“金树林”。有人说,红树北移像是一项愚公移山式的工程。水柏年笑着点点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要认准了一件事,就要想尽办法去做成。”江海求真:“学问要沾上海水的咸味”小时候,水柏年认准的第一件事是长大了要去海边。成长于兰溪的水柏年,第一次看见大海是在电影《第二个春天》里,蔚蓝的海面从此闯入了这名少年的内心。长大后,水柏年如愿考入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学习渔业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时,恩师王成海推荐他到自己的母校——浙江水产学院(现浙江海洋大学)当老师,并嘱咐他:“去了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给我们争光。”自此,这句话成了水柏年认准的第二件事。可到底怎样才算是一名好老师?初出茅庐的水柏年不知道,他想着先认真上课总没错。一次,水柏年在上班途中遇到了暴雨,全身湿透,但如果回家换衣服就赶不上上课时间了,于是他就这样全身湿淋淋地进了教室,准时开始上课。有学生悄悄回寝室拿来了自己的衣服请他换上,大一码的衣服穿在水柏年身上显得很长。“也算是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长衫先生’。”水柏年觉得那场雨淋得很值,因为从那以后学生迟到、旷课的情况大幅减少。慢慢地,水柏年也摸索出了上好水产学院专业课的秘诀——百闻不如一实践。“比如学习鱼类知识,有时候光靠讲是没有用的,在实验室里解剖一次就一辈子都忘不了了。”因此,水柏年干脆在实验室里上理论课,还把考场搬到了舟山沈家门市场。市场里两三百种的水生生物都成了学生们的考题,“名称、分类、特征这些都要考,现场直接打分,认不出的要一一拍照片,回去查资料”。说起这些,脸上总是带着笑意的水柏年神情会不自觉变得严肃起来。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课堂改革,逐步打造出集生物标本、PPT、翻转课堂、短视频、野外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一线实践能力。“出去了就能干,才能真正投身于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柏年说。在这方面,浙海大水产学院副教授胡成业算是深得水柏年的“真传”。硕士期间他就跟随水柏年在沿浦湾种下了第一批红树林,博士毕业后又回到浙海大任教,并继续加入水柏年团队。现在的胡成业一年中有 100 多天都待在沿浦湾,带着学生下滩涂、出海采样、做实验。每次野外实践,他都会鼓励学生:“水老师说了,学问要沾上海水的咸味!”就这样,一代代科研人持续接力,从人工红树林的种植、生态系统监测到红树林碳汇、产业管理,不断产出高质量的论文和课题,书写着保护生态的时代篇章。目前,水柏年已在苍南领衔组建了亚热带海洋滩涂研究院,并成立了浙江苍南青蟹科技小院,进一步为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打造科研及社会服务平台。痴情长系:“把学生当家人不是说说而已”水柏年教会胡成业的,远不止专业实践这件事。刚读研时,胡成业有时会在晚上去水柏年办公室请教专业问题,每次去都能碰到本科生来找水柏年。“有些学生不是水老师班的,他只是他们的系主任而已,但他们就是愿意来找水老师聊学习、聊生活,还都亲切地喊他‘水伯伯’。”胡成业暗自好奇的同时,也在内心下了一个结论:这位老师值得跟。因此回到浙海大任教后,担任班主任的胡成业开始向水柏年请教:如何与学生迅速建立信任、如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怎样兼顾科研工作和教书育人……“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人。”水柏年说。 “这句话水老师不是说说而已,他真的是做到了以校为家。”刘晓是水柏年 2003年在浙海大创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他回忆,当年水柏年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 7 点一定会准时到校,晚上 7 点又会出现在教室里监督他们晚自习,因此同学们私底下给他取名“水7公”,但后来发现这个名字不够名副其实,“因为他每天晚上9点半都还在办公室,我们想找他随时都能找得到”。更让刘晓记忆深刻的是2005年12月的一天。当天他接到了正在外地读博的水柏年打来的电话,急着让他去拿自己留在学校的出差报销款,去给班上的几名同学买被子和衣服。“因为那天舟山下雪了,他担心学生冻着。”刘晓说,这样的关心一直延续到现在,自己回到家乡广西在农业领域创业后,水柏年一旦看到附近刮台风的新闻,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过来,“所以水老师真的就像是家里疼爱我们的长辈,我们也更乐意叫他‘水伯伯’”。“水伯伯”对学生的关心不只在生活细节,还有未来的发展。每年新生入校,水柏年都会组织“资环专业大学生涯大讨论”活动,不仅与每名学生谈心,还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讲座,以“先毕业”带动“后毕业”的模式,让学生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都能精准“避坑”。同时,水柏年还为各届毕业生共同组建了一个名为“资环家”的微信群,一旦有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在这个群里总是能得到最及时的回应。正因此,资环专业近3年的就业率超95%,位居学校前列,并成功跻身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2位。
从教35年,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师德楷模等20多项荣誉见证了水柏年的坚守,今年他又被拟推荐为全国“最美教师”。但他最珍视的“奖项”始终是2020届资环专业毕业生送给他的特殊礼物——手写的“中国好老师”奖状与嵌满全班合影的水晶杯“。有时候学生的认可,真的比发上几篇SCI带来的成就感还要大。”水柏年说。海风依旧,红树葱茏,水柏年与学生的
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