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1日,在位于宣汉县普光经济开发区的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一座偌大且崭新的中药材晾晒大棚赫然映入眼帘——这正是浙川东西部协作深化落地的生动缩影。依托协作帮扶的强劲推力,近年来,宣汉县中药产业不仅实现了发展动能的持续注入,更在特色产业创新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以前全靠电烘干,成本高还受天气限制;如今有了这个晾晒大棚,晴雨天都能实现自然晾晒,单月电费就能省2万多元,一年下来能节约20余万元!”作为东西部协作的直接受益者,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昌林的话语里满是感慨。
据了解,该公司是一家集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与科研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该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宣汉县及周边区县发展中药材种植8万余亩,种植有木香、木瓜、厚朴、黄连、黄柏、杜仲、党参、天麻等20多个品种,达到年产中药饮片6000吨的生产能力,吸纳解决300余人次就业,辐射带动12个乡镇,80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两年来,浙川东西部协作进一步落实精准帮扶,在基础设施方面,不仅为该企业增设了液相色谱仪、药食同源生产一体机等先进设备,还新建1000平方米环氧地坪薄涂车间和5000多平方米的中药材晾晒大棚,彻底解决了企业以前依赖电烘干设备、能耗过高的实际困难。
据了解,东西部协作两年持续向龙森中药业提供帮扶资金37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在设备更新、厂房建设和技术提升方面的资金压力。企业利用这些设备成功开发出“天麻面条”“党参面条”等新产品,拓展了药食同源大健康市场。此外,还为普光镇中埝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7.4万元,切实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真心感谢东西部协作的全方位支持,帮我们破解了发展瓶颈。”杨昌林表示,企业将持续发挥行业优势,做优宣汉道地中药材品质,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与群众增收。
除了硬件与资金帮扶,科技与人才赋能同样关键。2022年8月和2023年11月,浙江舟山海洋开发研究院孙继鹏教授(博士)一行3人先后与龙森中药业开展特色林源道地中药材复合营养食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今年3月,浙江舟山市台州商会会长张云富一行6人带队与该公司进行市场对接和对外销售合作;今年6月,浙江海洋大学食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荫分别带队深入龙森中药业一线考察调研,开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面的科研指导和理论培训,全面分析了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对企业产业及产品规划提出了宝贵指导意见。
目前,浙江舟山海洋开发研究院与龙森中药业正联合开展特色林源道地中药材复合营养食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浙江海洋大学食药学院与龙森中药业正着手开展食药同源类中药材休闲食品、面条、饼干等产品研发。同时,还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对企业员工进行了系统培训,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素养。
如今,浙川东西部协作的效应已从单个企业辐射至整个产业,不仅帮助企业打通浙沪等10余个省市的东部市场渠道,更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宣汉中药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迈进,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目前,中药材已成为宣汉县现代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之一。据初步统计,全县中药材面积约27万亩,主要种植品种70余种,年产中药材超4万吨,综合产值18亿元以上。宣汉县已获得全国‘药材之乡’称号,成功认定‘中国木香之乡’。”宣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相关链接:http://epaper.scjjrb.com/Article/index/aid/902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