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向全社会正式发布2025年“最美教师”名单,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水柏年入选,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今年60岁的水柏年,已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坚守整整35年。学生们总亲切地唤他“水伯伯”,这声称呼里满是对他的敬重,更承载着他数十年如一日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使命的无上荣光。
今天,记者拨通了身处北京的水柏年教授的电话,听他讲述三十余载执教生涯里,那份从未改变的为师初心与坚守。
“做个好老师”
谈及走上教师岗位的缘起,水柏年总会提起与恩师王成海的故事,那是他教育生涯的起点,更是他毕生践行的精神指引。
1989年,就读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的水柏年即将升入大四,彼时,刚刚从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回国任教的王成海,成了他学业与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王成海是浙江淳安人,水柏年来自浙江兰溪,同为浙江老乡的两人,很快便建立起亲近的师生关系。“王老师学识渊博,听他的课就像欣赏一曲优美的钢琴曲,而且他为人和蔼,对学生的关心细致入微。”时隔多年,水柏年回忆起王成海老师,语气中仍满是敬佩。
1990年,水柏年面临本科毕业的人生抉择。“当时山东本地的不少公司和学校都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可我刚毕业,对未来一片迷茫,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水柏年纠结之际,王成海老师主动为他分析局势:“这些地方都不适合你发展。” 随后,王成海向水柏年推荐了自己的母校 —— 浙江水产学院(现浙江海洋大学),并亲自为他撰写推荐信,鼓励他走上讲台。
王成海认为,水柏年是块教书的料,对这位同乡学生寄予厚望。临别前,他叮嘱水柏年:“你要去的是我的母校,一定要好好工作,做个好老师。”这句话一直刻在水柏年心里。
就在水柏年回乡任教的第二年,王成海却离开了人世。水柏年在电话里很清楚地提起那个日子,1991年10月22日,王成海去山东荣成做调研,潜水上岸后发现同行的老师遇险,奋不顾身跳下海救人,最终两人都不幸遇难,永远留在了那片他热爱的大海。
“这个消息对我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水柏年说,“如果没有王老师,我或许永远不会走上教师这条路,也不会拥有这份让我热爱一生的事业。是他帮我找准了人生方向,让我真切地明白,一位负责任的老师,能在学生人生的关键节点上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甚至能帮学生少走很多弯路。”
他也暗自决定,要把王成海对科研、对教学、对育人的精神传承下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想起他,他的音容笑貌还在我心里,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做研究,都让我有动力。”
“永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因为老师王成海的影响,水柏年始终坚信,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我自己受益于老师的指导,所以也想好好帮学生、指导学生,让他们珍惜青春时光好好读书,将来能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永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是水柏年始终坚守的信条。从教多年,水柏年非常关注经济困难、心理困扰、学业困难的“三困生”。
有从云南来的学生,受不了舟山冬天寒冷的北风,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水柏年就把自己的被子、棉袄都给学生御寒,为他讲明读书的意义,鼓励他坚持下去。
他经常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慷慨解囊,默默资助多名学生完成学业,甚至关注到学生们日常吃不吃得饱,“因为我也是从小伙子过来的,知道那正是能吃的时候,不能因为吃饭问题而放弃学业”。
刚开始教书时,水柏年就住在学校里,晚自习为学生辅导课业,不管是英语还是数理化,全方位帮他们学习。
水柏年有一本厚厚的,甚至边角已经被时光磨损起褶皱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连续17年主持“资环专业大学生涯大讨论”的点点滴滴。在他接任2011级资环班班主任时,班里25人挂科,1人面临退学、2人濒临留级……他找班级的同学逐个谈心,做好每个人的“成长档案”。在他的鼓励下,班级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全班顺利毕业,很多同学还选择了读研继续深造。
近三年,水柏年所带专业考研率稳定在60%以上,就业率超95%,位居全校前列。他负责建设的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历经22年发展,跻身软科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2位。同时,他还承担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任务。
他也是一位温暖的“心灵导师”,在他的耐心疏导和陪伴鼓励下,多名深陷心理困境的学生重拾信心,走出人生谷底。
学生们口中的 “水伯伯”,不仅是对他的亲切称呼,更是他35年来坚守教书育人初心,用爱与责任赢得的最好回馈。
“科研的最高价值是反哺教育”
水柏年和学生的论文,是写在大海上的。
2023年,苍南打造红树林“北进桥头堡”的做法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红树林能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海岸生态安全,而十年前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的最北端在福建省福鼎市,红树林北移的实践者正是水柏年团队。
当时浙江苍南沿浦湾因生态恶化导致紫菜濒临绝收、渔民十年亏损,水柏年带着学生扎根海滩,科技指导引种1600亩红树林,通过生态修复成功攻克紫菜养殖“烂菜病”,紫菜年收茬数从1-2次增至5-6次,渔民亩均收入从不足千元跃升至1.3万元。他带着学生,从浙江苍南县一路向北直至舟山引种红树林,攻克红树林高纬度区种植技术,科技指导造林4830余亩。
此外,红树林项目还孵化出“浙江苍南青蟹科技小院”等平台,当媒体报道水柏年引种红树林的事迹时,水柏年教授团队的研究生感慨:“原来课本知识真能转化为渔民们的致富真经啊!”
初入职的小胡博士曾困惑于科研与教学的平衡,水柏年直言:“教师既要向下扎根做科研,更要向上生长育人才,科研的最高价值是反哺教育。”水柏年也知道年轻老师们面临的些许困境,例如科研压力、生活压力等,“但总要朝前看,困难都是暂时的,再难的路能走出来。想着把书教好,把人才培养好,自己也会有更多的发展。”
如今小胡已成教学科研骨干,带学生出海采样时总说:“这是水老师教我的——学问要沾海水的咸味!”而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水老师,仍然在潮起潮落间,带领着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实现他们的蓝色海洋梦。
(相关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45623&source=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