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江省最南端,温州市苍南县沿浦湾数十平方公里的肥沃滩涂上,蓊郁的红树林摇曳身姿。
这一簇簇的绿离不开一位人民教师,学生们口中能推心置腹的“水伯伯”,渔民口中能带来福气的“水教授”——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水柏年。
扎根海岛教育35年来,水柏年探索建立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出版全国高校水产类规划教材,将繁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海洋意识,历经22年,助力浙江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跻身软科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2位。他指导造林4830余亩,修复沿海海洋生态,将咸涩的海水转化为滋养生命的甘露,助力两万余名渔民实现共同富裕。
今年教师节,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公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共有24人和1个群体代表上榜,水柏年是浙江唯一入选者。
“我只是为了让更多学生能有更多受益,才不断去摸索教学、开展科研,这是作为老师该做的事。”对于这份殊荣,水柏年打心底里高兴,却很自谦。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就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田埂少年的海洋梦
海洋,是水柏年从小向往的蔚蓝世界。
他出生于金华兰溪的一个农村。一天晚上,学校组织观看露天电影《第二个春天》,还是小学生的水柏年也去了。50年后,他依然清晰记得其中的一个片段:主角和友人沿着海岸线行走,海浪拍打在沙滩上绽开白色波纹,远处天空与大海相连,望不到边际。
“怎么能这么美!”大海轻易地占据了一颗童心,引领着水柏年不断追寻着自己海洋事业的蓝图。
读中学时的水柏年自认不是个聪明学生,便在学习上花费十倍、百倍的努力。早上四五点就摸黑起床,直到晚上10点才结束自习回家,连家人的面都见不上几回。到了冬天,只有单薄布鞋的他就在教室里跑热了再坐下学习。就这么跑着取暖,度过了一个个冬天,直到“三好学生”奖状贴满家中墙壁,水柏年终于如愿考入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与管理专业。
1990年毕业后,水柏年来到浙江水产学院(今浙江海洋大学)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堂堂生动的专业课和一次次丰富的实践调研,身体力行地将海洋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点燃他们探索海洋的热情。
2014年,这份热情落在沿浦湾,并在往后10年里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
当时,水柏年和团队开展浙江省沿岸海域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刚到苍南沿浦镇,水柏年便了解到当地生态退化导致贝类“发瘟病”和紫菜“烂菜”问题已经困扰渔民10余年。
“教授你看怎么办?”沿浦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陈诗凯,从2010年开始一直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生态治理,但收效甚微。
“种红树林吧。”水柏年提议。红树林被称为“海洋卫士”“地球绿肺”,有着强大的生态恢复功能,而苍南有浙江少有的南亚热带气候,适宜红树林的生长。
“红树林是什么?”“怎么种红树林?”见陈诗凯等人面面相觑,水柏年决定在沿浦湾上一堂“公开课”。几天后,村干部、村民代表将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望着百余双渴求的眼睛,水柏年一口应下红树林种植项目,当天便沿着沿浦湾开展实地考察,对滩涂高程、开口朝向等条件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先在沿浦湾北面试种10亩。
刚刚栽种的红树幼苗不过20多厘米,却在一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出了上百片树叶。这给了水柏年和当地渔民信心,2016年一口气种下了750亩。
就在大家以为进展顺利时,2018年超强台风“玛莉亚”来了。听到消息时水柏年正在杭州参加会议,晚上担心得睡不着。台风过境的第二天,他便赶到沿浦镇查看损毁情况:几处滩涂80%的红树林已不见踪影,而幸存的红树林有的被吹折,有的则被连根拔起,粗略估算起码有一半被损毁。查看定损的路上,水柏年一直很沉默,“看着眼泪都要掉下来了”,陈诗凯回忆道。
但他们让红树林扎根沿浦湾的决心却未改变。经过2019年、2022年两次补种扩展,如今沿浦湾的红树林面积已超过1600亩,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北缘红树林。当地紫菜年收也从1到2茬增至5到6茬,渔民亩均收入从不足千元跃升至1.3万元。“社会需要的研究才是我最该去做的事。”在水柏年看来,为渔民兄弟解决具体问题令他更有成就感。
不久前,陈诗凯与他分享了沿浦湾的近况,点开照片的那一刻水柏年欣喜不已:退潮的滩涂上,几位妇女正低头赶海,肥硕的蛏子堆满了脸盆,一旁两只前来“讨食”的白鹭近在咫尺——如此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水柏年心中那片理想的蔚蓝。
一句“要争光”守了30年
将水柏年一把推上讲台的,是其恩师王成海。
1989年,即将升入大四的水柏年遇见了刚从国外博士毕业回国任教的王成海。他学识渊博、讲话风趣,学生听他的课就像欣赏优美的钢琴曲。水柏年如痴如醉地听了半年,对他愈发佩服。王成海是浙江淳安人,亲切地称呼水柏年“小老乡”,一来二去两人愈发亲近。
1990年本科毕业时,水柏年面对三份工作难以抉择,将心中的纠结告诉了王成海。眼界开、视野广的王成海为他逐一分析形势,最后总结道:“这些地方都不适合你。”接着为水柏年写了一封推荐信,鼓励他前往自己的母校浙江水产学院任教。
水柏年心里明白,王成海对成绩优异的自己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续读研深造。多年来他一直铭记着毕业前王成海的叮嘱:“水柏年,你到我的母校去工作,你要做个好老师,要给我争光的。”
没想到,这一别便是永别。一年后,王成海在一次海洋资源调查时,为营救潜水调查遇险的同校教师不幸遇难。那时电话尚未普及,水柏年过了好些日子才在一位青岛同学的信中得知此事。
“如果没有王老师,我或许会走错路。他是我生命中的恩人、贵人啊!”提及王成海,水柏年情绪翻涌,声音微颤,言语中尽是痛惜与追怀。这也让他真切地认识到,一位好老师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水柏年暗自决定,要把王成海的精神传承下去。他沉下心来一点点打磨自己的课堂,先是把鱼类标本带入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直观地认识不同鱼类的形态特征。发现效果不错后,他把自己的课堂直接搬进了生物实验室。“原本理论课和实验课是时空分开的,现在我把它们融合了,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但水柏年仍然不满足,工作之余他不断思考着如何改进教学,利用碎片时间,他反复咀嚼自己课堂的每个细节,捕捉一个个教学改革的灵感:发现学生们测量鱼类体长时,直尺总会在鳞片上打滑,水柏年找木匠定制了特别的教具“量鱼板”,将尺子嵌在了木板上,只要将鱼的头尾在板子上放平就能准确读取数据;发现学生们互动不强,他便将课堂最后一个环节设定为小组讨论交流,并随机抽查学生进行汇报,以翻转课堂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0余年下来,“生物标本+PPT+翻转课堂+视频+实践”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已然成熟。其间,他主持教改项目20多项,发表教改论文8篇,编著专业教材6部。
“教学既讲技术又讲艺术,同样一个知识点我们结合多媒体技术,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和视觉呈现,就能让学生更高效地获取知识。”一提起教学,水柏年便滔滔不绝。最近,他计划积累一批清晰度更高、细节更多的专业实验操作视频,“教育改革是无止境的,说不定未来我还能搞出‘六位一体’。”
水柏年还主动担起青年教师“传帮带”的责任。团队青年教师胡成业曾一度困惑于如何在科研与教学之间抉择。水柏年直言:“作为老师,我们的首要责任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是反哺教学的,所以你两手都要抓。”
理工科毕业的胡成业起初只能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地讲课。“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刚开始把一堂课讲得稀碎。”当时他与水柏年合上一门鱼类学专业课,轮到胡成业上课时,水柏年就在下面旁听。每次课后两人复盘讨论,详细到一个知识点该如何展开、举哪个案例更能吸引学生。整整两年下来,胡成业才算出师了。
一声“水伯伯”是学生最大的肯定
在水柏年办公桌的一角,摆放着一张小小的“中国好老师”奖状与一座嵌满全班合影的水晶杯——这是他当班主任带的最后一届、2020届资环专业毕业生为他颁发的荣誉,是他心中至高无上的褒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随着教龄的累积,水柏年越来越觉得教育比教学更重要,“学生就像是一列火车,我们的工作是为他们扳轨道。”
为此,水柏年几乎天天“泡”在学校,早上6点多到校,直到晚上10点后才离开。2020届资环专业毕业生朱岚倩记得,当时同学们在定海校区上课,水柏年在长峙岛校区办公,两个校区相差十几公里,但他坚持每周陪同学生们上三四次晚自习,并为他们辅导课业。尤其是事关毕业的英语,他还会特地布置英语作文给薄弱的同学,并一一为他们批改订正。
为了让大一新生深刻了解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2008年开始,每年水柏年都会主持一次“资环专业大学生涯大讨论”。
大学四年的课余生活如何安排?情感问题如何处理?未来规划如何设置?水柏年搭起平台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再邀请优秀校友代表和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现身说法,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大学学习及创新创业,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与水柏年共事近30年,当时负责学院学生工作的虞浩臣也是“大讨论”的常客并为之频频点赞。在他看来,形式丰富、氛围热烈的“大讨论”是最好的生涯规划课程。评价起老同事,虞浩臣脱口而出:“每一届学生都叫他‘水伯伯’。”
学生起这个外号是因为“伯”与“柏”字同音,因为水老师把学生当自己家人,因此不知从哪年开始就称呼他“水伯伯”了。叫着叫着,“水伯伯”成了学生民主投票推选的学校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从教以来,水柏年从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关注经济困难、心理困扰、学业困难的“三困生”。有一位云南来的学生,因为受不了舟山冬天寒冷的北风,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水柏年就把自己的被子、棉袄都借给学生御寒,鼓励他坚持下去。毕业后有商业头脑的他,回到普洱做起了生意,现在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了解到一名广西的学生家中艰苦,依靠救济维生,水柏年自掏腰包面向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部分班级设立了“资环基金”,同时资助他和多名学生完成学业。几年后,该学生返乡创业成功,不久前还来舟山谈了一单游艇生意,平时常带家人前来看望水柏年。
“学生眼中的大事有时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件小事。但在他眼中,学生的事都是首要的大事。”胡成业钦佩水柏年的胸襟与情怀。
只要有学生来办公室找水柏年,他肯定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听完学生的话;得知学生的读博意向,他像家长一样带着学生拜访导师,亲自为学生指导备考;逢年过节,他还同家中长辈一般为学生们发红包……
一声声亲切的“水伯伯”,是学生们发自肺腑的信赖和敬重。它是最美的头衔,也是水柏年的教育生涯中最深刻的烙印。
(相关链接:https://zjrb.zjol.com.cn/html/2025-09/17/content_385269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