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人民日报客户端 | 衢州龙游溪鱼共富基地引来非洲学子
发布日期:2025-09-16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字体: [大] [中] [小]

“小心,别把鱼卵剪破。”

“烧杯、试纸,赶紧就位。”

9月8日,在浙江衢州龙游溪流性鱼类繁养共富创业基地的实验室里,基地负责人翁旭东作为浙江海洋大学的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正手把手教高丹、奥列斯特两位非洲留学生繁育野生鱼。

高丹和奥列斯特分别来自刚果(布)和卢旺达,他们都在浙江海洋大学读研究生,高丹主攻食品加工与安全,奥列斯特学习水产养殖。两个月前,学校把他们送到翁旭东的养殖基地,接受现场教学。在他们家乡,水资源都很丰富,只是缺乏先进的养殖技术。“守着一江好水,却吃不上鱼。”高丹说:“我们最喜欢吃罗非鱼,肉厚味鲜,可因为当地产量低,导致价格高昂,大多数家庭只能买廉价的鲶鱼。”

导师翁旭东是位深耕渔业领域20多年的农民企业家。他主攻电脑控温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养鱼技术,让马口鱼等溪流珍品鱼首次在人工环境下批量繁衍,填补了浙江鱼类养殖的空白。如今,他又探索推广“庭院经济”,通过“公司+高校+村庄”的模式,带动周边13个村集体和2万名村民增收,企业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第一次接收来自非洲的留学生,翁旭东感觉肩上的责任很重:“是难得的缘分,成为了我的学生,定会倾囊相授。”

“中国的水产养殖技术全球领先,更重要的是易推广、可持续。”谈到未来的打算,奥列斯特说:“等我学成回国,推广中国技术,让家乡的河流‘游’出更多的鱼。”高丹则显得有点迫不及待,他很想马上回国办个水产养殖公司,让导师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跨国合作。“到时候,刚果人民的餐桌上天天有鱼、年年有余。”高丹对未来充满憧憬。

“技术无国界,他们就是中非合作的使者。”翁旭东说,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可泽一生。“如果这条中国的溪流鱼能帮他们圆一个‘非洲梦’,那该是多大的价值。”

此刻,基地内百余个直径6米、深1.9米的循环水圆桶整齐排列,数万尾基地自主繁育的溪流鱼在恒温的清流中欢快游弋,层层涟漪反射着闪闪光亮。

(相关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50282837-500007092785)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