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海岛三十五载
他凭借专业与热爱
种下一片片红树林
唤醒滩涂生机
换来“金山银山”
他创新推出“五位一体”教学法
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蔚蓝的海岸线上
平日里
他爱生如子
是孩子口中亲切的“水伯伯”
指引他走上教书育人这条路的背后
还有一个温暖炽热
泪光闪烁的初心故事
追逐光 成为光 汇聚光
最美教师访谈录
“育见新闻”专访
2025 年度“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
水柏年
一、大海边的“最后一课”:
师承初心
水柏年回忆,大学时他有一位来自浙江千岛湖的王成海老师,作为小老乡,他常向王老师请教,王老师也悉心指导。1990年毕业,好几个单位向水柏年伸出了橄榄枝,他拿不定主意,便去请教王老师。王老师结合他的性格和文化情况说:“希望你能到大学里去,今后还有机会读硕读博,说不定还能到国外深造,希望你走这样的路。”随后,王老师帮他写信推荐到自己的母校(时为浙江水产学院,今浙江海洋大学)。毕业临走时,王老师叮嘱他:“那是我的母校,你过去好好干,好好当老师,做个好老师。”那一刻,水柏年心中种下了做一名好老师的种子,这便是他的初心。
然而,就在1991年10月22日,在山东荣成镆铘岛,10月底北方气候水温下降,王成海与专业老师们做科研调查时,听到有一位同行的老师喊救命,王老师刚脱下氧气瓶,来不及带上就潜下去救人,结果两人都没能上来。王老师的牺牲如晴天霹雳,水柏年每每想起王老师的嘱托和期望,想到老师为科研付出生命,便觉得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挫折都不算事儿,始终坚守为专业做贡献的初心,也更坚定了他要做点亮学生前程的引路人。
十多年来,他始终托举“三困学生”——不仅累计出资近10万元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还结对帮助“学困生”成才、守护“心困生”成长。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都亲切地叫他“水伯伯”。
二、“水伯伯”的由来:
爱生如子 亲如家人
水柏年刚参加工作时,与学生年纪相仿,数理化、英语知识都未落下。晚自习时,他会为学生进行全方位辅导,把学生当作弟弟妹妹一般看待。那时,若有学生因身体原因要退学,他会尽力挽留,帮学生克服困难。随着时间推移,水柏年年纪渐长,和学生父母的年纪相仿,学生们便将他当作家里亲人,亲切地称他为“水伯伯”,这一称呼已延续多年,水柏年自己也十分喜欢,觉得很是亲切。
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水柏年有自己的考量。他深知有些孩子自尊心强,接受资助会有心理负担。所以他十分注重方式,从不向他人透露资助情况,“我到今天为止都不跟任何人讲起我资助谁多少钱”。他会向同寝室、同班同学打听,找到困难学生后,单独与其沟通并给予资助。他教育学生时很少发火,学生遇到严重问题,他会将其叫到办公室,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讲故事,“跟他讲一些故事,哪怕我自己的故事,也会讲给他听”,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
三、向海问路的“北纬27度攻坚战”
水柏年在海岛的岁月,是用科技授人以渔的故事。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红树林在高纬度地区的种植难题,不仅研发出了适应低温环境的树种,更将育苗、栽种、养护等一系列技术,手把手传授给沿海渔民。如今,4830余亩红树林成功扎根,宛如一道“绿色长城”,有效修复了海岸生态,更帮助众多渔民走出困境。提到科研路上的艰辛,他笑称那是堪比“愚公移山”的故事。
为何要在高纬度种难度颇高的红树林?水柏年解释道,他从事水生、海洋生物研究,深知红树林生态功能强大。在滩涂种下红树林后,它能吸收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及有机污染物并加以降解,还可改善微生物群落,增多有益微生物、减少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幅改善滩涂生态环境。
但难度就在于红树林生长的纬度限制。天然情况下,我国北纬27度以北就不适合红树林生长了,27度线大致在福建福鼎的沙埕港一带,从浙江最南端往北都不适宜。此前我国推行“南红北柳”治理生态环境,即南方种红树、北方种春柳,可浙江所处纬度尴尬,“北柳”和“南红”在此都难种植。
如何让红树跨越浙江沿岸,在瓯江、飞云江等地生长?水柏年称这如同“愚公移山”,要与天斗。台风是头号“对手”,台风冲毁红树,他们就反复补种,“台风把我们冲掉了,我们再去种,种了冲、种了冲、冲了种”。台风最肆虐的一次,水柏年回忆道,2016年大规模种植750亩,2018年7月台风“玛利亚”在福建霞浦登陆,处于风圈内的种植区损失至少50%,大家心疼不已,但秉持“冲了再种”的信念,最终取得成功。
除了台风,气温也是一大挑战。水柏年表示,寒冷是难题,2016年1月曾迎来一次极寒天气,气温低至零下五六度到七八度,当时树苗不高,好在涨潮躲过一劫。随着树苗逐渐长大,抗寒性增强,抵御极寒天气的能力也提升了,死亡数量减少。对红树而言,真有“寒夜里取暖,苦难中开花”的意味。
四、点绿成金:
一棵树 一片海 一方人
面对如何说服百姓种植红树的难题,水柏年提起在盐浦湾与马寨镇书记的交谈。当地养殖的蛏子死亡率高、紫菜不过一两茬就烂掉,百姓十分困苦。他通过调研指出生态退化是根源,并专门制作PPT,向百余名村民代表讲解种红树的意义,甚至耐心劝说村民让出部分滩涂。最终,村民们欣然接受,与水柏年一起种下了红树,建起这片珍贵的海岸绿洲。此前红树生长界限在北纬27度,也就是浙江最南端以南,目前红树已种到浙江省最北端的舟山,也就是浙江海洋大学所在的舟山岛,已是北纬30度,并且已经开花结果,产出的种子在当地及更北区域种植都没问题。
从北纬27度拓展到舟山的北纬30度,这3度的跨越带来了多少价值?水柏年表示,首先在碳汇方面,对当下“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大有助益,红树林是助力实现这一目标非常有效的植物类群;其次,红树林能有效治理海洋生态环境。
那么,从老百姓算经济账的角度,红树能带来哪些经济效益?水柏年举例,盐浦湾的紫菜养殖户此前被困境困扰了十多年,养蛏子和紫菜效果都不佳。红树种植起来后,当地生态和生产状况得到改善,紫菜产量大幅提高。原来紫菜烂菜严重,一亩地一季收入不到1000元,生态改善后,一亩地收入跃升至13000元,是原来的13倍。可见,蔚蓝深蓝亦是金山银山。
五、山海不辍 师心常青
在教学上,多年来水柏年始终勇于创新,把课堂搬进实验室,边讲边做,让学生真正学得会、用得上。他还会把野外调查、带学生到水产品市场分类鱼虾蟹等活动的视频拍摄下来,或是搜集网上检索到的相关视频,融入实验室和课堂教学中。对于野外调查时看到的事物,也会制作成视频引入课堂,如同预告一般,让学生提前预习第三课堂的内容,了解后续野外实践的流程、采样和分类的依据等,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紧密衔接。
理论课在实验室进行,学生看完短视频、做完实验后,可能还会有疑问,这时便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观点、提出问题,大家相互争论,水柏年则适时进行评判和讲解。如此一来,课堂变得实在、形象、客观且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水柏年连续17年组织“资环专业大学生涯讨论”,近三年该专业考研率平均高达60%。
谈及未来,水柏年表示,他本已于今年7月2日到退休年龄,如今学校延聘他两年,他十分感激学校党委给予的机会。退休前,他还有个心愿,团队里这几年引进了不少年轻博士,他想好好培养他们,让红树林事业和教书育人事业后继有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国家、党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且接地气的人才,既为社会产业提供科技服务,又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他真正做到了像自己的老师那样,成为点亮学生前程的“燃灯者”。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ur5etF2wQywsuVTFO_0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