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钱江日报》 | 从海里采集的宝宝 竟是新物种
发布日期:2025-09-18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钱江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这次的探访的目的地是宁波海洋世界。对,找新物种找到海洋馆里去了。

2018年,90后胡志杰在象山港海域进行的采样中发现海水中有水螅体,就是水母的“宝宝”,这些小生命也被他带回实验室安了家。他在鱼人海洋产业发展集团的宁波海洋世界担任“水母研究院”院长。

经过长达4年的精心保育,这些水螅体长大成为水母体,但是,这种水母胡志杰从来没有见过。他冒出了大胆的想法——这可能是刺胞动物的新物种。

通过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合作研究,大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有力证明这种水母与已知叶硝水母属物种存在显著差异,其新物种身份最终获得确认——鱼人叶硝水母。

标志性特征“蓝环”

随着成长逐步消失

鱼人叶硝水母被发现后,在宁波海洋世界布置了专属展区,不仅有成体的展览,也对其生命史不同生长阶段进行了全面展现,可以说“老少幼”成员都可以看到。

在特定条件下,鱼人叶硝水母的水螅体会逐步转变为飞盘状的碟状体,这是生长为“成型”水母的关键一步。碟状体的伞体边缘有一圈蓝环,是这一物种的标志性特征,随着成长,这圈蓝环逐步消失。

长大的鱼人叶硝水母通体乳白,长八条“腿”,“帽子”上有不规则的斑点,有点像蘑菇。水母的肌体本身是透明的,但在五色斑斓的灯光照射下呈现出非常绚丽的观赏效果,盈柔动展,趣致盎然。

从水螅体到水母体

就像毛毛虫化身蝴蝶

在胡志杰工作的水母繁育实验室内,因为设置特定条件,水螅体可以不断无性增殖,但成为水母体的“华丽转身”并不容易。

“水螅体和水母体是水母物种不同的生命阶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毛毛虫和蝴蝶的关系。”胡志杰告诉记者,水螅体转变为水母体需要特殊的环境条件,涉及饲养和水体环境的精确控制技术,都需要反复实验,他们为此付出了漫长而持续的努力。

“海洋馆,不只是一个‘好玩’的地方。”胡志杰说,虽然自己工作的地方并非科研院所,但是同样承担着守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功能。而围绕鱼人叶硝水母分布范围、种群规模以及生命史、栖息地的研究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他的团队仍在为之进行探索。

记者从宁波海洋世界了解到,设立于这家海洋馆的鱼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经累计救护和鉴别水生野生动物3000余次,让遭遇险境的大型鱼类、鲸豚和爬行动物等珍贵物种获得救助。2021年,这里还成立了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站,目前也已经救护陆生野生动物超过1000只(头)。

(相关链接:https://qjwb.thehour.cn/html/2025-09/18/content_4424946.htm?div=-1)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