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松原日报》 | 当农业遇上大数据:试验区里涌现创业新浪潮
发布日期:2025-10-10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松原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随着近年来各领域对“大数据”这一概念的深入阐述以及社会各层面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和改进,大数据技术与数字经济已然高度融入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方面,“大数据”的推动,也是当前促进多领域创新创业的有效方式。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政策的推行更加体现了我国对数据资源的重视,更是机遇所在,从第一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初设到如今的八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成功设立,这为企业创业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促进了社会就业。而农业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强力支撑,如智慧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数智农业等一系列项目均是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换言之,这为大数据政策的建立和施行促进农业创业提供了事实依据。

我国同样重视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战略与政策文件,鼓励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进步。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在我国已有一定基础,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但也存在数据开放共享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一些紧迫性问题。《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区域试点,推进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2016年,国家批复七个区域建设第二批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包括两个跨区域类、四个区域示范类及一个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三大类试验区。

目前关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的研究已有一些积累,大数据试验区的建立显著提高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并认为这种促进是由纯技术进步主导的。此外,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建立对劳动力净流失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基于大数据政策,评估数字经济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且呈现厚积薄发的减排效应。并且,大数据可以有效赋能企业提高绿色创新绩效,且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具有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降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双重功效”。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城市产业生态化转型,并且此促进效应在中心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更显著,同时该试验区的设立能够大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营商环境和环境规制对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试验区如何成为涉农企业发展的“沃土”?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涉农企业发展路径创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优势,不断拓展和丰富农产品营销渠道,通过多元化的网络营销模式,提升农产品营销效率。同时,应科学地把握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动态,大力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广口碑营销模式,促进涉农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数据要素赋能,精准识别发展路径

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利用数据要素精准识别发展路径,本质上是一个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的深刻变革”。首先,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需要打破“数据孤岛”,汇聚起覆盖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量数据资源。农业企业数据方面,不仅需要汇集上游农产品采购、中游生产加工以及下游销售物流的全过程数据,同时也需要能够精准识别整条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以及优势所在,对已识别出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固与修改,同时大力发挥农业产业供应链的优势,推动涉农企业充分发挥其市场潜力和资源禀赋的作用。

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集中整合农产品电商平台销售数据、社交媒体偏好、区域消费能力等,全阶段洞察市场需求偏好。并基于社交关系链和算法推荐机制,精准触达目标用户群体,显著提升农产品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社交互动方式,形成农产品口碑传播网络,提高农产品销量,推动涉农企业快速发展,依托试验区数据整合平台的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农产品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

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为了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数据信息红利,不断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相关部门和机构要重视对大数据技术数据采集功能的运用。应通过创建研发、数据共享等多功能信息化平台,实现对不同品类农产品产销数据的有效整合。大数据平台能够实现对农产品视频、音频、文本等相关数据的收集,并按照对应的需求进行数据的分类整理。同时,农产品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异常数据的采集,通过对异常数据的分析,相关部门可以追责到部门和个人,从而实现对产品质量安全把关。此外,采集数据后,可以通过分析当前农产品的销售情况,更好地预判农产品未来的销售情况,确保对市场需求情况客观分析,令供销产业链有效同步。

大数据“诊断、预测与模拟”

以数据为基底,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和各类智能技术,能够形成涉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核心能力:“诊断、预测与模拟”。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涉农企业能够依托数据平台精准刻画区域内各行业、各企业的规模、效益、技术水平以及产业链的完整度,同时能够精准识别出产业链的“断点”与“堵点”。例如,通过物流数据发现某农产品损耗率过高、通过企业关联数发现本地涉农企业配套率低等。另外,涉农企业基于大数据平台所整合的消费搜索指数、社交媒体话题等方面综合数据预测农产品消费趋势以及其潜在市场规模。同时通过对大数据平台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涉农企业可以对未来天气、育苗状况以及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预防涉农企业可能遇到的区域性风险。

数据准确评估提升决策准确度

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实现对涉农企业农产品产销信息数据的不间断更新,准确有效地找出其中的异常数据,并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相关人员,大数据支撑下的信息化风险规避体系极大提升了产品销售效率,大大降低了产品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事故,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合理决策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智能化的监督监管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全天候的监管,对于各种突发状况及时给出预警指示,特别是在产品筛选、包装、喷码、核对包裹销售过程中,几乎实现了操作零失误,全过程监督监管大大提升了操作数据的准确度。此外,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模型,能够对农产品市场做出阶段性的科学评估预测,为后续农产品决策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营销模式的创新本身就要建立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之上,大数据分析下的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科学化、行业化、客观化分析,其最终的数据计算结果对于科学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智能营销带动消费的精准定位

无论涉农企业的农产品营销模式怎样革新,都要始终将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放在首位,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好地捕捉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营销模式可以将现有数据进行算法收集,从而更好地挖掘消费者深层需求,并借助各种电商平台实现对消费者智能化营销推送。该算法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个性化方案推送,在实现精准营销的同时,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为消费者网上购物提供便捷。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好地设计营销策略,结合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形成产销的联动效应,减少农产品营销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同时,人工智能售后服务能够及时获取客户对农产品的意见,然后将反馈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数据共享,决策者根据消费者反馈结果能够优化和调整营销方案。

打造以科技为亮点的产品品牌

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商品品牌有着习惯性的消费认知,打造品牌优势也是驱动涉农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涉农企业的农产品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科技亮点,塑造农产品特色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获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的品牌形象往往是具有宣传力的,产品给予品牌的价值越多,品牌的影响力程度就会越深,采用互联网和空间技术的双向运用,可打造具有个性化的特色科技型农产品品牌,让充满时代感的品牌成为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生产者通过品牌影响力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消费者通过品牌满足个人需求,这正是新时代背景下涉农企业发展的双向互动和协同,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体现。

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出现让涉农企业的发展实现了由粗犷型向精准型、科技型的转变。受大数据影响,农产品营销模式不再受到传统营销方式的束缚,无论是种类还是形式都更为多元化和丰富化,新的营销方式能够有效实现农产品产销的有序协同,从而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大数据时代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借助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了营销渠道,提升了网络营销效率。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精准定位消费群体,能极大地提升评估决策的准确度,真正打造以科技为亮点的农产品品牌。大数据背景下涉农企业发展道路的创新与变革不仅是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优化完善和产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更是时代驱动产业进步的体现,这对于推动农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相关链接:http://szb.syxww.cn/Html/szbz/20251010/szbz80266.Html)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