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新一批“科技小院”名单,浙江有12家单位入选。
其中,我市上榜的3家单位均由浙江海洋大学主办,分别为浙江定海南极磷虾科技小院、浙江定海大黄鱼科技小院和浙江富阳溪鱼科技小院。
这3家科技小院聚焦当前水产养殖加工业关键需求和痛点难点,提供精准科技支撑,逐步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开发南极磷虾高值化休闲食品
浙江定海南极磷虾科技小院依托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制品有限公司设立,致力于南极磷虾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南极磷虾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特色成分,开发安全、营养、健康的高值化海洋休闲食品,目前已为相关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
据了解,我国南极磷虾开发利用尚处初级阶段,多应用于饲料生产,加工方式单一、创新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匮乏。
浙江定海南极磷虾科技小院主要负责人、浙海大教授赵亚东介绍,团队将目光投向磷虾高值化加工技术创新,“将南极磷虾加入到食品中,一个棘手难题就是腥味较大。我们团队开发了酶法脱腥和定向掩蔽技术,成功解决了腥味问题,同时也有效保留了鲜味。”
由该家科技小院开发的南极磷虾复合鳕鱼肠、南极磷虾薄脆虾饼等休闲食品口味独特,富含优质海洋蛋白和具有保健功能的磷虾油,市场前景广阔。未来,该家科技小院将深度研发南极磷虾壳分离技术,挖掘其中的活性成分,进一步开发高端功能食品和保健品。
海陆协同模式优化大黄鱼养殖
浙江定海大黄鱼科技小院依托舟山市润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设立,重点关注本地优质的岱衢族大黄鱼,针对其越冬养殖的关键瓶颈,研发推广“陆海接力智能养殖—活鱼保鲜运输—尾水生态净化”绿色养殖模式。
在这个海陆协同养殖模式下,每年12月初,海上养殖的大黄鱼被转移至陆基智慧养殖池越冬。陆基系统集成了苗种选育、水质动态监测、精准投喂、病害智能预警与冷链物流追溯等关键环节,形成全链条智能化闭环管理体系,技术优势明显。
“一方面,通过环境精准调控与智能管理,可有效降低黄鱼越冬过程中的损耗与养殖成本,提高大黄鱼养殖成活率与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稳定的陆基环境避免了冬季海况不佳对黄鱼品质的影响,确保消费者在冬季也能买到高品质的鲜活大黄鱼。”浙江定海大黄鱼科技小院院长、浙海大在读研究生卢有为介绍道。
据了解,小规格大黄鱼鱼苗通常可采用静水养殖方式,而大规格鱼苗则需依赖流水养殖技术。“小院正在谋划大规格鱼苗培育工作,这将成为我们下阶段主要发展方向。”卢有为说。
推动构建溪鱼产业链技术体系
浙江富阳溪鱼科技小院主要围绕溪流性鱼类养殖模式转型升级需求,致力于溪流性鱼类种质资源开发与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通过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将地方特色鱼类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保护钱塘江水系鱼类种质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同时,协助合作企业构建溪流性鱼类全产业链技术体系,推动浙江特色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共落地5家科技小院。这些科技小院精准聚焦舟山本地特色产业,依托高校的科技与人才优势,组织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团队常驻生产一线,将先进科技成果带到田间地头和养殖塘,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集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于一体,正在成为推动我市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下一步,市科协将走访调研更多科技小院,精准对接产业一线需求,汇聚多方资源,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相关链接:https://epaper.wifizs.cn/zsrb/2025-10/22/content_9922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