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除了专注学业、提升自我,浙江海洋大学的大四学生李无盐的大学生活有着不一样的色彩,她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公益活动中。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李无盐参加了展茅街道举行的村里有“艺思”乡村脱口秀表演,用幽默鲜活的语言,讲述自己在海岛家乡参与志愿服务的故事——从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的垃圾清理到幸福食堂的长者陪伴,从医院的导诊服务到舟山市两会的现场报道。这个出生于2003年的普陀山姑娘,用3年多近2000小时的公益时长,在大学时光里写下了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公益达人”,听她讲述志愿路上的初心与成长。
 
从“功利”到“热爱”的成长
 
“最初参加志愿活动,是冲着能提升德育评分去的。想着多攒点志愿时长,争取拿一等奖学金、评三好学生。”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李无盐大一入学时保持着“高考后遗症”般的冲劲,专业成绩稳居第一。但浙江海洋大学“五育并举”的综测体系让她意识到,德育表现同样是衡量优秀的重要标准,而志愿服务正是提升德育评分的关键途径。
 
第一次穿上志愿服,李无盐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拿着垃圾钳、垃圾袋,从山脚到山顶,弯腰捡拾垃圾,最后在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里聆听鸦片战争的历史。“那天下来,腰酸背痛,但看着干净的山路和纪念馆里的历史展品,突然觉得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这次经历成了她公益路上的转折点。此后,她的志愿足迹逐渐遍布舟山:在舟山市中医院和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她为患者提供导诊引导服务;在麦乐社工组织,她化身托班老师陪伴学生;在定海区的幸福食堂,她为高龄老人端上热饭热菜。一年2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300多小时的社会实践时长,远超学校要求的标准,但李无盐没有停下脚步。“看到有意思的志愿活动就会报名,做公益已经成了习惯。”
 
成为搭建公益桥梁的青春担当
 
大一时的李无盐是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大二之后,她已成长为公益项目的“核心组织者”。
 
2023年,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东南赛区赛事在普陀举办,“当时看到冬令营志愿者招募,报晚了没选上,我就跟负责人说‘就算没名额,有需要随时找我’。”正是这份主动,让她在2023年赛事举办时获得了组织校内志愿者的机会。赛事持续半个多月,她从志愿者培训、岗位分配到现场协调全程在岗,最终组织300多名浙海大学子完成了赛事服务。“校方特别支持,还帮我们开了集体请假条,解决了课程冲突的问题。”
 
这次组织经历,让李无盐找到了公益路上的新方向——不仅要自己做公益,还要带动更多人参与。
 
2024年,她参与组建了一支6人的公益宣讲团,成员都是获得过省政府奖学金的优秀学生,涵盖学校王牌的海洋科学专业和师范专业,由马克思学院副院长担任指导老师。“我们想把做公益的故事讲出去,让更多人关注舟山的公益项目。”
 
宣讲团的足迹从舟山延伸到杭州:在定海的幸福食堂,他们向居民讲述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故事;在普陀的社区广场,他们分享海岛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在杭州翠园社区,他们与浙江理工大学的退休老教授交流幸福食堂的运营模式,将舟山的公益经验带到外地。他们还制作短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一条记录幸福食堂服务的视频收获了6000多点赞。“看到评论里有人说‘想回家乡做公益’,我就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价值。”
 
从“校园人”到“海岛代言人”
 
李无盐曾连续三年参与舟山市两会志愿服务。
 
从2022年的大学生联络员,到2023年的大学生采访团团长,再到2024年兼顾宣传组与秘书组工作,这个年轻的姑娘用专业与热情,在两会舞台上展现了海岛青年的担当。
 
“第一次参加两会时特别紧张,递材料都小心翼翼。”李无盐回忆,当时她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政协委员整理资料、引导会场秩序。但她没有满足于“打下手”,而是利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主动记录委员们关于海岛发展的提案,写下多篇志愿服务手记。这些手记被舟山市政协官方抖音账号看中,她由此获得了出镜机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报道两会现场,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万。
 
这份经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服务家乡的决心。“两会期间,我听到很多委员说‘舟山需要年轻力量’,这让我特别有共鸣。”李无盐说,现在她回舟山发展的意愿从最初的70%变成了100%,“我在舟山读大学,在这里积累了公益经验、认识了很多前辈,这些都是我服务家乡的底气。”
 
她用青春语言讲好海岛故事
 
今年暑假,李无盐在实习时,偶然走上了乡村脱口秀的舞台。这场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脱口秀,让她从“公益实践者”变成了“公益传播者”。
 
“当时团市委组织了一场返乡青年创业分享会,我作为社会实践团代表,讲了我们在普陀山中山村调研的经历。”分享结束后,舟山青年创业者年糕主动联系她,邀请她参加第一期“乡村脱口秀”。“我平时就喜欢看《喜剧之王》,没想到自己能上台讲脱口秀,还是讲我最熟悉的公益故事,就满口应下来。”
 
为了这场脱口秀,李无盐准备了半个多月,把枯燥的志愿时长数据变成了有趣的段子:“别人暑假在家躺平,我在幸福食堂‘打卡’,一年近600小时的公益时长,相当于多上了40节专业课”;把医院导诊的经历编成了暖心故事:“有位老奶奶记不住诊室号码,我陪她走了三趟,最后她拉着我的手说‘姑娘,比我孙女还贴心’”。
 
脱口秀的成功,让李无盐找到了公益传播的新方式。现在,她会在宣讲团的活动中加入脱口秀元素,用幽默的语言让公益故事更有感染力。“以前宣讲总怕太严肃没人听,现在加个段子,大家听得更认真,也更愿意参与进来。”
 
眼下,李无盐正在为毕业后就业做准备,她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或基层公务员,继续在岗位上践行公益初心。“如果能当上老师,我想带学生一起做公益,让他们从小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如果能考上公务员,我想为舟山的公益事业多提些建议,让更多人受益。”
 
(相关链接:https://epaper.wifizs.cn/zswb/2025-10/27/content_9922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