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外办的积极促成下,浙江海洋大学与美国里士满-舟山姐妹城市委员会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里士满市学生赴浙海大交流(据《舟山日报》10月31日报道)。这一看似常规的高校国际合作,实则折射出以教育为纽带的友好城市交往新范式。
这种扎根于教育领域的合作,正成为构建稳固城市友好关系、夯实国际交往根基的关键力量。它打破了传统城市外交中以经济合作为主的单一模式,通过教育这一兼具文化性与实践性的载体,为国际关系注入了宝贵的确定性与人文温度,让两座远隔重洋的城市实现更深层次、更具韧性的联结。
教育交流之所以能为友好城市交往注入强大活力,在于它能通过文化互鉴和情感联结,为城市关系赋予实质性内容。从文化互鉴来看,浙海大计划在里士满市青少年访校期间,展示海洋特色学科成果并开展相关活动,让美国青少年沉浸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与海洋教育特色;而未来的学生交换、语言培训等合作,也将让中国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美国本土文化。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能打破认知壁垒,消除文化隔阂。更重要的是情感联结的建立,青少年短期交流、学生交换等活动,让不同国家的年轻人面对面沟通、共同学习,在彼此心中种下友谊的种子。这种源于青春记忆的情感纽带,远比官方层面的合作更具持久性,能让城市间的友好关系代代相传。
在此次交往中,一个动人的细节尤为值得品味:96岁高龄的里士满市原市长、现任里士满-舟山姐妹城市委员会主席奈特·贝茨,不仅亲自推动签约,还亲自筹划将在今年12月组织约50名里士满市学生赴浙海大交流。这位老人的执着与热情,为教育赋能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这生动地表明,真正的城市外交,不仅是空间上城与城的对接,更是时间上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接力。教育的介入,恰好完美地承接了这份传承的使命。
浙江海洋大学与里士满市的教育合作,是教育赋能友好城市交往的生动实践。它证明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城市外交的软实力与强纽带。当更多城市像舟山与里士满这样,将教育的活水引入友城交往的园地,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跨越国界的理解与友谊,必将在新一代青年中深深扎根、绵延不息。
(相关链接:https://epaper.wifizs.cn/zsrb/2025-11/07/content_9922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