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浙江之声 | 大黄鱼认亲靠“闻”?浙江科学家找到关键“嗅觉暗号”,万亿分之一浓度都能破译
发布日期:2025-11-20 作者:* 编辑:沈家迪 来源:浙江之声
字体: [大] [中] [小]

在昏暗又“静音”的海洋深处,大黄鱼是怎么精准找到同伴、抱团成鱼群的?

今天,记者从浙江海洋大学了解到一项重磅消息:严小军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实验生物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大黄鱼靠“嗅觉”认亲,而背后的关键 “暗号”,是一种叫熊去氧胆酸(UDCA)的物质!

来听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严小军的介绍↓

作为餐桌上常见的海鲜,大黄鱼天生爱群居,但它们集群的底层逻辑,一直是科研界的谜题。从2020年开始,严小军教授团队带着这个疑问,开展了“Y”型迷宫、双轨道等一系列实验,慢慢摸到了线索。

“我们猜测它有可能是通过嗅觉受体进行集群的,发现鱼类对自己的肠液,就是以后要排泄出去的物质,会有一个吸引作用。” 严小军介绍,团队对大黄鱼肠道内含物做了化学检测,重点关注到了“胆汁酸盐”这类物质。

经过整整三年的反复排查、逐一验证,科研人员终于从众多胆酸成分中,锁定了那个关键“生物密码”——熊去氧胆酸(UDCA)。“一个一个化学物质进行摸排,我们摸到一个微量的化学物质,就是熊去氧胆酸,应该说是第一次知道大黄鱼有这么一个选择性信号。”

更神奇的是,这种信号的“灵敏度” 超乎想象!即便稀释到海水的万亿分之一——相当于在一整个西湖里只滴入一滴,大黄鱼依然能敏锐“嗅”到它的存在。而这背后,是大黄鱼嗅觉器官里多种类似“识别器”的嗅觉受体,通过“双通道”机制,精准识别同类。

这项研究可不只是解开一个科学谜题,未来的应用前景很广阔!

严小军展望,人工精准运用这种“嗅觉机制”,能在大黄鱼野化训练、海水养殖优化、野外栖息地修复等领域发挥大作用。

“我们开展野化训练,核心目标是让鱼类脱离网箱进入自然海洋后仍能保持集群。这就需要明确,多久的训练时长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他透露,用集群相关化学物质做训练,不仅能帮大黄鱼更好适应野外环境,还能降低海水养殖中的病害风险、提升鱼类免疫力。“后续希望通过对它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大黄鱼野外栖息地的建设水平。”。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cZT9gd_dmDzKXu6AOm8zQ)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