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上,浙江海洋大学主持申报的《贝类养殖碳汇核算新方案:从“藻-贝-菌”三元增汇到司法交易实现的嵊泗实践》引发国际关注。该项目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评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重点项目”。

针对国际学界“贝类养殖碳汇属性”争议,该项目开创性提出“藻-贝-菌”三元增汇理论,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追踪,证实贻贝可通过生物沉积,并筛选功能微生物将藻源碳转化为稳定沉积的惰性有机碳,显著促进沉积物惰性有机碳汇。基于该理论,研究团队开发了国内首个贝类养殖惰性有机碳汇核算方法学,并于6月6日完成全国首例依托司法程序的贝类养殖沉积惰性有机碳汇交易。该项目创新性打通海洋生态保护与碳普惠交易的衔接通道,既是落实“两山”理论的具体实践,也为我国推进渔业碳汇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新动能,同时为全球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贡献了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中国范本”。
据悉,作为“海洋十年”倡议下的重要活动,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12个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130家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公益组织及青年团队的积极参与,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技术方案与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