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国水产学会水产捕捞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远洋渔业4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浙江海洋大学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以“现代化水产捕捞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水产科研院所、高校、远洋渔业协会及企业等单位的1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舟山,围绕海洋捕捞领域的前沿议题与发展路径展开深入交流。

浙江海洋大学校长武传宇教授,水产捕捞分会主任委员王鲁民研究员,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张显良研究员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武传宇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学校自1958年建校以来与舟山渔业共生共荣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学校长期聚焦“捕捞装备研发—渔具渔法创新—资源评估监测”一体化科研体系建设,在深远海生态捕捞、绿色渔具研发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攻坚,为推动渔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为远洋渔业四十年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他期待,全体与会者以四十年远洋荣光为起点,共探现代化水产捕捞之路,在深蓝征程中携手奋进、共创未来。

王鲁民在致辞中指出,水产捕捞应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统一。他强调,创新是远洋渔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应以专利研究与技术革新为引擎,助力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张显良在致辞中从产业全局出发,回顾了我国远洋渔业四十年来从起步探索到成为全球渔业重要力量的奋斗历程。他强调,远洋渔业的发展离不开捕捞科技的有力支撑,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他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聚焦产业重大需求,勇攀科技高峰,将论文写在大洋上,将成果应用到产业振兴中。
会议设置了主题报告、专题报告、研究生专场和墙报展示等四个环节。在主题报告部分,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万荣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黄六一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王永进研究员分别以《科技创新何以赋能我国可持续捕捞》《海洋捕捞鱼类福利研究及思考》《南极磷虾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为题进行了分享。
此外,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型捕捞、智能渔业装备、渔业资源评估等方向展开深入交流,充分展现了我国水产捕捞领域的创新活力与研究深度。
为鼓励青年学者成长,会议设立研究生专场,9名硕士研究生围绕渔具优化、资源研究、技术应用等方向进行汇报,并评选出优秀报告奖项,为行业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本次年会不仅促进了捕捞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也加强了产学研各方的协同合作,为探索捕捞新空间、构建科学、高效、适应性强的海洋渔业捕捞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将有力推动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