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9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和“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杭州举办。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教授应邀出席,并在平行论坛上作主旨报告。


在“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路径研究”平行论坛上,严小军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快“人工智能+”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为题作报告。报告聚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议题,系统阐述了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多学科交叉、赋能产业全链条变革的创新路径,并分享了学校的相关探索与实践。

严小军在报告中指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衰退等挑战,单一学科已难以破解海洋渔业的发展困境。他强调,推动“人工智能+”与海洋渔业深度融合,不仅是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抢占未来“蓝色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然而,当前领域面临的核心瓶颈在于人才与知识的割裂,即“懂渔业的不精算法,懂算法的不解渔业”。为此,他呼吁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强力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将人工智能的“算法之力”与海洋科学的“生态之智”有机融合,从而开辟产业升级新路径。
谈及破解之道,严小军重点介绍了浙江海洋大学的实践探索。学校以“有组织科研”为引领,正积极整合校内资源,系统性筹建“人工智能+海洋”研究院,目前已汇聚来自海洋科学、信息工程等领域的30余位核心专家,致力于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他以东海标志性物种大黄鱼为例,详细介绍了覆盖“育、养、防、评”全链条的智能技术体系,具体包括应用AI大模型进行智能育种、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养殖、通过行为匹配算法实现病害主动预警,以及融合光学与区块链技术完成品质智能评价与溯源。此外,学校通过整合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实景试验场,开创“课程-实践-创新”三维育人模式,着力培养既懂海洋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赋能提供坚实支撑。
据悉,本届论坛以“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和“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位境外嘉宾,以及200余位国内大学书记校长、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在内的近千名代表参会。论坛期间还启动了“全球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协作机制”,发布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异同》等系列重要成果,并宣读了《杭州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