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辉:换一种方式传递文字的力量
发布日期:2017-05-22 作者:鸥讯社 / 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A15中文 徐超颖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人物简介:陈晓辉,浙江金华人,原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0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全国知名作家,作文教育专家,新概念语文教辅系列书籍主编,《读者》杂志签约作家,灵性作文全国连锁教育品牌创始人,上海宏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印象:健谈而温暖,脸上总洋溢着笑容。或许是因为年龄的缘故,陈晓辉身上有一种邻家大哥哥的亲切感。或许与他的职业有关,健谈的他总能在言语中将温暖传递给听者,如暖阳缓缓照耀。

人物观点:用爱和生命做写作与教育的传播者,不管怎样都要有一颗柔软心,只要你做的是利人的你就义无反顾。

你的阳光越强烈,追求你的人就越多,我觉得这是最好的人生态度,做好你的本职工作,然后把爱和能量传播给更多的人。

 

他是2008年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他也是全国知名作家,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不到十年,从一颗柔嫩新芽成长为可以庇护小草的大树。只因他与文字结缘,只因,他不畏惧困难,敢坚持,追随着自己的内心,一点点走向成功。他的事业就像是冲破土层的嫩芽极力追寻阳光,直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温暖他人。

 

读到一本书 找到藏在迷雾下的喜爱

和普通毕业生一样,陈晓辉也有过迷茫与不知所措。恰好那一本书扣响了他的兴趣之门。陈晓辉忘不了第一篇文章在网络发表时自己的欣喜之情,也记得他把整个版面打印下来小心收藏的快乐。

 

以前大大咧咧过得很开心,对书没有太大感觉,只是总觉得心里有一层迷雾没有被拨开。2008年要毕业了,我对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还是有些茫然。

有一天在定海的芙蓉洲路边走边思考,精神也比较恍惚,正好路过一家书店,我就进去了。看到一本书叫《透明的哀伤》,我觉得着五个字刚好是我心情的表达,哀伤还可以是透明的,说得太好了,这五个字有非常大的力量,瞬间就把迷雾拨开了。

这本书说有两个自己,一个是舞台上的自己,赢得鲜花和掌声,另一个自己在舞台背后的角落里看着舞台上演出的自己,泪流满面。其实说的就是生活中的自己以及那个褪去时光铅华后的背后的自己。

我以前一直所关注的是生活中的自己,焦虑浮躁,当我安静下来的时候,另一个自己越来越发出声音问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以后的路该何去何从?这些文字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使得我对文字产生了一种特别大的崇拜。

我跑到图书馆,读《透明的哀伤》系列图书,边看边记,当时有很多优美的词句自己表达不出来,写完了自己背,觉得自己背出来就像一个作家一个诗人。我想,那时候就是一种写作的萌芽状态。开始自己尝试练笔,不过都是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表达一些个人情感:今天难受,今天很疼痛,有点矫情。刚好新浪博客、红袖等一些网站比较流行,于是开始自己写博客,到网上去投稿。

 

成为自由撰稿人 一路挫败一路奋进

发表文章,让他找到自己,但这并没有让他就此走向作家之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找工作,做过编辑、记者、文案策划,凡是和文字沾点边的他都尝试了。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化身为光。他说,写作打通了他的经脉,让他看到了灵性。

 

那时候年轻气盛,我辛辛苦苦采访三天的版面不给发表,人家付了钱的版面就给发表了,觉得文字成了金钱奴隶,我一气之下就和主编吵了一架,辞职了。

辞职之后不知道做什么,觉得上班就是做编辑,朝九晚五的,由于住房、交通等问题,把自己弄得很疲惫。我问我自己,这个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这种状态不能给我一种愉悦的感觉,疲于奔命,应付生活,是一种累赘。既然自己喜欢写作,不如做一个全职撰稿人?

虽然有这个想法,但还是犹豫着,直到一个插曲:因为称自己是作家,有一次到一个教授家里去,被嘲笑了一番。他问我有什么作品,他说在文学网站上发表的作品,那不叫发表,他丢出了两本自己的《电气化理论》,说这才叫发表,书上有他的名字。那天我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嘲讽,觉得自己特别骄傲的一个东西却被人家批得体无完肤,这个时候我心里暗暗发了誓,一定要出更多的书。

撰稿人,没有收入,靠稿费养活自己,每天写5000字,投稿。写了大概三个月,三个月后一篇文章都没有录用,一分稿费都没有赚到,整个人非常失落。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面,没有收入靠妈妈养肯定不行,于是第四个月又穿上西装准备出门找工作。

因为心情不好,坐地铁坐了反方向,错过了面试。回到家,习惯性打开邮箱,却在里面看到了一本杂志,黑龙江《新青年杂志》,我翻开里面有我的作品:《年华中的母爱》,然后是一张稿费单。我像大学生拿到通知书一样,眼泪都出来了。

如果没有这三个月的迷茫期,30块钱对我来说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我会虚荣化,吹更多的牛皮,但是由于黑暗期,这三十块钱就像阳光一样。于是,我把整本书都读完了,看人家怎么写,中心立意怎么立意。发现人家写的文章都是卑微人事物上面的闪光点,表现出人间大爱,而我只关注小我,只关心自己的疼痛,是一种无病呻吟。

自愈并育人 寻找文字的力量

写作让心从此变得柔软,任何事物在他眼里似乎都有了灵性。写作把他从叛逆不羁的少年变成懂得感恩的人。写作是自我心灵的打通,是自我境界的追寻。

 

后来我转化了角度写文章,也找到了投稿的诀窍。像一个小孩一样一天开三四遍邮箱,每天心里都是有憧憬的,写作是很快乐的,不是一定要拿到多少名多少利,而是想要证明自己可以行。

发了很多文章之后开始慢慢剖析自己,调整自己。白天有几个小时是拿来读书的,有几个小时是休息的,有几个小时去公园里散步,去看一些蹒跚的老人,一些卑微的人事物,一些花花草草,去守望一朵墙角的花,看看这些人事物中有没有我要的中心立意与构思点。因为自己的生活毕竟是有限的,我们的生活经历也大多平淡,写作的素材是通过阅读,包括名著、唐诗宋词以及地摊杂志,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然后才去慢慢融入生活,寻找真实的素材,这个时候写作成了职业习惯,任何花都有可爱可写之处,触角就这样被打开了。

我自费出了一本书,叫《花开的音符》,然后卖给自己的朋友等,开始标榜自己是作家。但是我心里是有愧的,我去杂志摊上卖书,都说我的书是没有销量的,后来放在修自行车的旁边,结果真的有书卖出,我的书终于在市场上流通了。

但是我真正希望的是能够有出版社出我的书。直到2011年的时候我在《读者》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来吧,和生命跳支舞》,这篇文章被很多中小学的语文试卷选用了,作为阅读理解。单篇文章流传的比较广泛,《光明日报》就联系我说能不能出一本书,那时候我很激动。书连版了三版还是四版,后来出了第二本书,《心似一朵莲花开》,此后,越来越顺利。

后来我自己开始时组编图书,出版了大概几百本,出书之后大学就开始邀请我去讲座了。记得有一场一万多人的讲座,我自己是一个杀马特的造型,一万多人,显得自己特别没有气场,于是想要把头发剪短。

无论在写作,还是演讲,我都是在不断碰壁,这个碰壁在别人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我会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最后,往自愈育人的方向去写去思考,大家接触到我就可以感受到温暖,至少孩子读了我的文章不会变坏。

 

创立教学品牌 把写作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陈晓辉懂得文字的力量。他不仅仅懂得,还想把这种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于是,他打破了自己的小格局,把自己、把文字带给了愿意阅读的人。

 

后来很多人就开始问我,能不能教他们如何写作,于是就开始开班带学生,一开始肯定是被质疑的,你一个小屁孩带学生?人家写了几十年的老将都没有带学生。不过,经过那么多年,我开始理解了,你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其他东西,包括质疑的东西会慢慢消失的。

我投了8万块钱租了场地,标榜自己是青年作家,没有名气啊,大家都没有兴趣,只招到4个学生。硬着头皮去上课,因为年轻,和孩子走得比较近,孩子们比较喜欢,口碑比较好,就带到十几个学生。后来有家长要求听公开课。我去书店买来很多书,拼命模仿人家教书,却还是摸不到精髓。

直到有一天,一个学生拿着《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问我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我就给他讲我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孩子听得很开心。突然,我就顿悟了:我为什么要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我只要把自己写作时的感受表达出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题目怎么取,语言艺术怎么样。我的经典课程就这样出现了,一棵树我可以写成20多篇文章,好多人就觉得我的教学方式不一样,给我的评价是走心。

我开始整理素材,一朵墙角的野花,一个不敏感的人会无所谓,如果你有悲悯心就会去看,然后由表及里,你会看到它不屈服地生长,我可以读到一种阳光的力量。这个时候一个痛苦的人,能不能通过看到他来达到共鸣?由小到大,由悲到喜,喜是力量,这些就成了我作文的精髓:初级作文,墙角的一朵野花;中级作文,一朵野花的极致人生;高级作文,一朵一朵的阳光绽放。

这种课程因为与众不同,可以带给孩子心灵的力量。孩子们以前该有的东西:运动会、学校、妈妈等等,这些都是套路性的作文,她的所有承载点都是“我”。新的写作视角,打开了孩子的写作触角,不但可以拿到高分,还教会孩子懂得感恩且谦卑,读到自然的力量,化为自己的力量。我慢慢悟道,通过总结、思考变成写作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后来很多人向我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最终这种模式成了一个连锁品牌事业。

 

如陈晓辉所说的,他一直在碰壁但也一直在行走,正因为他的不断思考及时总结,他一点点走出荆棘走向阳光,最后在自己的园地里种上温暖之花,那不可缺少的阳光就是他自己。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