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朱顺乐,男,中共党员,现为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达内IT学院专任教师、副院长。2011年至今,担任浙江省科技特派员,服务苍南县藻溪镇。
朱顺乐没有想到,2011年5月,自己作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进驻苍南县藻溪镇,这一干就是八年。八年的风雨历程,目睹参与建设的藻溪镇旧貌换新颜,他心底也生出许多感慨。
科技特派员的力量
“藻溪镇现有1项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的村集体项目,1个棘胸蛙养殖基地,10来亩的铁皮石斛基地,600多亩的油茶基地,800多亩的大棚蔬菜西红柿基地……”谈及驻点近几年涌现的特色项目和种养殖基地,朱顺乐如数家珍。
2011年,朱顺乐刚被派到藻溪镇时,普通稻田、菜地随处可见,却几乎看不到上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村民收入普遍较低。于是,他苦苦思索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
每年初,朱顺乐都按照惯例前往驻点,与当地分管领导协商,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广泛搜集信息、听取意见,由此确定一年中的科技扶助项目。他表示:“一年做一个项目,如油茶、作物套种、大棚西红柿……项目的辐射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最成功的当属大棚西红柿,现仍在总结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
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朱顺乐将物联网智能系统运用到西红柿大棚,实现了温度、水分、肥料的自动精准控制,原来一个200亩的大棚需要10多个人才能照料过来,现在只要2至3人就行了,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经济效益。现在藻溪镇西红柿畅销全国,每亩一般能带来纯收入8000到9000元,价格好时能达到12000元以上。
处于生产一线的朱顺乐深刻认识到,近年来物联网、互联网+、光伏发电等技术渐渐融入规模化种养殖行业。他说:“作为科技特派员,更要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从以传统方式指导村民开展种养殖,到利用计算机专业技术来指导生产,是大势所趋。”
原本较落后的地区用上了最新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这就是科技特派员的力量。
“我力量有限,科技扶贫的成果不能归功于个人”,朱顺乐谦虚地笑了笑,“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为了让驻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朱顺乐积极争取多方面的资源,力图形成一股推动工作的合力。他搭建了“驻苍南县科技特派员交流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全县种植、养殖、机械电力、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能手交流合作,于是,“一个项目遇到棘手问题,全县的特派员‘集体会诊’,各显身手”。平台解决了不少科技特派员单打独斗无法完成的问题,被苍南县科技局局长高度肯定,誉为“苍南县硅谷平台”。
作为科技特派员,朱顺乐的工作却不仅仅停留在“技术”上:他为驻点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和资源,如协同当地干部、技术员等,为当地3个自然村修建了自来水管道,为镇上争取了一个省道出口。他主持设计了“藻溪镇畅游休闲农园”等信息和服务平台,为实现产品畅销大力宣传……
风雨历程的苦与乐
舟山到苍南县公路里程超过500公里,前几年尚未开通动车的情况下,朱顺乐在上午9:00登上长途大巴,日落时分才能到达。八年中,他在前期曾在驻点一住小半年,后因学校工作和家庭需要兼顾,于是一年中两地往返十几、二十次,成了家常便饭。
两地奔波、舟车劳顿还不算什么,苍南县经常有台风登陆,这是朱顺乐家人最担心的事。藻溪镇的种植户不会忘记,朱顺乐不止一次遭遇台风,有时还被淋得如同落汤鸡,却一直惦记着进行中的扶贫项目,“台风来了,别人往家里赶,他却往田间跑”,生恐台风将努力的心血毁去。
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朱顺乐还特别注重自身的学习。仅在2017年,他就前往上海、湖州、慈溪等地,实地考察了物联网监控的智能大棚、水肥一体化技术连栋大棚基地,学习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也学习不同蔬菜品种如何种植。回到驻点,他马不停蹄地动手实行,协助苍南县金惠农业公司建设玻璃育苗温室大棚,智能监控作物生长的全周期,目标是从传统的纯生产企业,逐步转化为生态观光、健康教育、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科技农业观光园。
一个项目成功了,周边散户会纷纷效仿,朱顺乐则主动前往农户家的田间地头,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当地方言很难懂,与不会讲普通话的村民交流很费力,不过,他通过比划手势、动手示范等方式,实现了与村民们的良好沟通。
谈及此事,朱顺乐呵呵一笑:“现在好多了,基本能听懂,我还学了不少当地方言,勉强能装‘本地人’了。”
每当朱顺乐来到驻地,一路遇到的村民们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邀请他去家里做客,在村民心中,他就像知心朋友一样。朱顺乐也表示:“坚持八年,对那片土地、土地上的人都有了感情,真舍不得离开。”
忙碌着,欣慰着
在担任科技特派员的同时,朱顺乐还努力兼顾学院的教学科研、院系管理、学生指导、工会活动等工作,校园经常可见他活跃的身影。
请看2017年朱顺乐指导学生科技竞赛(创新)一项工作,交出的成绩单: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学生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学生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此外,学生获软件著作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毫无疑问,校地两方面的工作很难兼顾,朱顺乐却试图实现“双赢”——如利用科技特派员平台,让自己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成长。不久前,他带领5个东科学生,一同开发智能大棚物联网监控软硬件,并投入实际应用。以此为基础,学生们参加全国、华东区、浙江省的计算机设计、软件开发类竞赛,一路连连获奖。
对于今年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打算,他娓娓道来:“实施苍南县首个应用光伏发电的智能大棚监控种植项目,打造“农光互补”示范项目的创新模式,助力“精准扶贫”。运用黄秋葵果荚提取液提高有机豆芽产量,以期为高产量、工业化生产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2018年,朱顺乐“两头跑”的模式仍将延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虽然忙碌,却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