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住在华家池边上,近距离地观察华家池,这环境真的很优美,秋风吹来,池里面微波荡漾,池岸边杨柳依依,在池边椅子上小憩或在池边徜徉,是晚饭后的一大享受,如果把西湖比作大家闺秀的话,华家池就是小家碧玉了,清纯、甜美还带有一丝俏皮。在华家池边四周转了几圈,也没有发现池子有多少面积的文字信息,感觉面积还挺大的,于是上网一搜索,才得知华家池有八十四亩。相比之下,北大的未名湖有人考证过,大约只有四十五亩。可见华家池比未名湖要大得多,可为何华家池只称为池,而不称为湖?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湖肯定比池大。是因为杭州有一个西湖吗?是历史上一开始就称作池吗?不得而知。不过,不管怎么说,有八十多亩的水面,却称作池,可称得上是一种“大气”。这种“大气”既蕴涵了杭州人的“大气”,也蕴涵了浙江大学的“大气”。我们学校地处舟山,校园里原来有一个不到十亩的池塘,被学生们称作“月亮湖”,实在没有什么浪漫,而要找点浪漫出来。
大学不仅需要大师,也是需要“大气”的。20世纪70年代,一位新生到北京大学报到,一个人肩扛手提,由于行李太多,不便提着行李办理新生报到,正当这名新生在未名湖旁犯愁时,看到一位穿着洗得褪色的中山装的老人,还戴着北大的红校徽,估计这老头是学校的校工,就主动向老人招呼说:“老师傅帮我照看一下行李好吗?我去办理新生报到。”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这位新生东奔西走,待忙过一切,已时过正午,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老校工”照看的行李,一路狂奔着找回去,只见烈日下那位“老校工”仍呆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自己的行李。新生对“老校工”千恩万谢,庆幸自己吉人天相,头一次出远门,就碰上好人。次日开学典礼,那位新生看见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校工”竟也端坐主席台上。主持人一介绍,那位新生大吃一惊,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前一天帮自己老老实实看行李的老师傅竟然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这是大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大气”——虽名扬四海,却衣着朴素,虽身为副校长,却甘为学生守行李。
有些“大气”其他学校还没法学习。十年前,原宁波大学校长严陆光院士为满足毕业生们的心愿,同时也与国外高校接轨,亲自为二千多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并一一和他们合影,据说足足忙了两天两夜,最后累得连手都抬不起。两天下来校长很辛苦,但对毕业生来说,也许是终生难忘的一刻。这是院士校长的“大气”。
约翰·纳什被看作经济学界最不幸却又最幸运的人,22岁创建博弈论,“以纳什均衡”理论重构了经济学的基础;8年后,却突遭精神分裂症的打击长达30年;将近60岁时,他奇迹般地走出疾病的阴影,捧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纳什患精神分裂症的30年时间里,纳什的母校普林斯顿大学收留了他,仍然把他视为天才一样供养着,让他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在学校休养,在他夫人的精神照料下,在普林斯顿数学系朋友的帮助下,30年后,纳什居然奇迹般地地恢复了过来,继续开展数学研究。有哪所大学能有这么“大气”,面对一个精神病患者,30年不写一篇论文、不上一次讲台,却仍然以对待天才般的敬意供养着?假如我们的高校都能象普林斯顿这样,对那些曾经很有才华,后来开始落魄的老师能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体贴,生活在这样的学校里该多温馨啊!谁还会对学校横眉冷对,整天谩骂?
最近看《大学的声音》一书,当看到国内著名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感到一点都不起眼,八个字,非常普通,具体,甚至令人感到有点细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但经哈工大校长王树国一解释,才豁然开朗,这八个字隐含了哈工大人的社会责任感,献身意识,求是意识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特别是当我看到哈工大的办学定位是“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时,又使我突然感觉到这个校训很“大气”又很精致,很有特色, 这是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因为校训和办学定位是校园文化的内核与精髓。“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八个字似乎很平实,但中国的社会里,恰恰非常缺少这种平实。曾几何时,我们对国货总缺少一种信任,总觉得是外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可靠。现实也的确不容乐观,一方面我们的航天飞船早就上天了,另一方面我们的大型客机却不是买波音就是买空客;一方面我们是制造业大国,另一方面大街上跑的汽车有几辆属民族品牌的汽车?说到底是技术问题,也是规格问题,是人家的规格高,人家的功夫到家。
中国科大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入学校领导和每一个老师的内心。早在1984年学校就开始给教学楼、学生宿舍装暖气,成为南方每一所为学生装暖气的学校,而当时全校老师都没有装。全校上下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是教学需要,只要学生需要,就没什么讨价还价的。2010年学校筹集经费,一次性为所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宿舍安装了空调,这在全国高校中也是为数不多的。学校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的投入从不吝啬。正是这种“大气”才造就了中国科大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千生一院士、七成硕博士”的办学成就。
“大气”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担当、更是一种文化。现在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怨气”——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为一点蝇头小利就有人会大动肝火,甚至铤而走险。有人把这种现象形容为“全民焦虑症”。茅于轼在《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一书中说到,“马路上吵架的人也多,火气大,动不动就想打架。”社会中缺少“大气”自然就多了“怨气”。有人说,假如我们大多数人每天把脚步放慢一点,把利益看淡一点,我们的幸福感不知会增加多少。社会中缺少“大气”,大学里可不能再缺了。
(2013年10月写于杭州华家池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