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读书,更学为人 ——《读书与治学》观后感
发布日期:2019-12-31 作者:A18电气2 潘昇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白话而反对旧文学。还将西方自由思想和东方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传统。他的《中学图书馆文库:读书与治学》从胡适先生丰富的著作、演讲和书信中撷取文章三十余篇,专门讲述青年人应该怎样读书,怎样治学。今天,依然可以从胡适先生的书中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读书、做事、做人。

对于读书,人们经常问:为什么要读书?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读书的目的无外乎三:获取信息、获取知识、娱乐消遣。读书动机同样有三:经世致用、训练思想、心旷神怡。这种读书的目的看似简单,其实在简单背后蕴藏的是生命的纯真和质朴。“大道至简”就是个道理,简单的东西因为其简单而珍贵,读书也是如此。

书中提到胡适先生的读书方法:一是“精”,二是“博”。“精”讲求“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博”指除本身专业之外,不妨多有涉猎。“眼到,心到,口到”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是从小便学起的读书方法,而胡适先生在此基础上多加了“手到”。何谓“手到”?便是读书时要提前备好工具和参考书,遇见生词字句要勤查字典,有所思有所悟要常记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总会遇到不理解的部分,若你总是跳过,便失去了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而你若拿起参考书仔细参阅,真正记录下每一条脑海中闪过的心得,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记忆、消化和理解,通过评论获得当时的原创性思考。同时,笔记内容可以写它在文中的准确含义,也可以摘抄好词好句,总结文章大意,或者是回答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坚持记录,就会受益无穷。

在此基础上,胡适先生鼓励我们广泛涉猎。他曾说“读一本书而已,则不足以知其书。”比如我们要读《诗经》,最好先去看一看北大的《歌谣周刊》,便觉《诗经》更容易懂。若先去研究一点社会学、文字学、音韵学、考古学等,以后再去看《诗经》,就能懂得更多。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书读得多了,则参考资料也多,就有许多启示从书中来。正如王安石所言“致其知而后读”。小时候,常常疑惑读书究竟该字字专注,还是应该泛读而不求甚解。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便是读书治学当勤,谨,和缓。而精博二字宛如一座金字塔,高耸如云,又延绵千里。

除了关于读书,胡适先生最打动我的便是对为人处世的理解,并将此原则渗透到生活中。在之前说的“博”的方面中,胡适先生提出“博是为参考”“博是为做人”。

关于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读书的欲望。就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来说,他讲解关于怎样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书的方法,找书的乐趣等。简而言之,便是因为有着内驱力的存在,有了内驱力的督促才能转化为行动力,因为“想成为”才有行动,才会拿起身边的书籍。从读书映射生活,宛如读书一样,人生也需要内驱力的推动,让自己有着“我想要”往前走的欲望,才能成为金字塔顶的5%。

我想,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除了其中包含他对读书的见解,还有他从读书升华到人生的体悟。学历不直接等于文化水平,而文化水平不直接等于思想高度。从这一本《读书与治学》中,学读书,更学为人。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