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心雨:跳高跳远第一名!国奖省奖一等奖!海大学姐,更高更远!
发布日期:2025-02-08 作者:周纯伊、谢家齐、谢心雨 编辑:沈家迪 来源:石油化工与环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姓名:谢心雨

学院:石油化工与环境学院

班级:A21环工1


定目标,向前走,不惧困难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初入大学的谢心雨,何尝不是满怀着那炽热的少年意气,尽情地畅想未来呢?但随着新鲜感渐渐褪去,憧憬背后暗藏的现实问题也一一显露。想必大家都听闻过“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的“美誉”,这些专业课程难度大、学习周期长、科研难度高,不少学子为之犯难。而谢心雨所学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正是其中之一。

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谢心雨又怎会没有失落过呢?情绪就像一片片阴霾,试图笼罩她的心灵。可是,她并没有任由自己就此淹没在那精神内耗的泥沼之中,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积极调整心态。“做一行,爱一行,行一行”,这句简单却有力的话语,就是她在逐梦路上的坚定信条。她努力在实现目标的征程中,去拓展出更多可能。“我没有想过转专业,而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环境事业做一份贡献”。她的话语,掷地有声,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毅与决心。

“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名堂。”回忆来时路,谢心雨不禁感慨,做科研的道路,真是充满了数不清的曲折坎坷。失败是人生的常态,相比于失败带来的失望,更重要的是如何调整心态继续前进。和组员精心筹备了半个学期的项目,最终却惨遭淘汰,就像精心呵护的花朵还未绽放就凋零了;耗费了无数心血去钻研学习的薄弱学科,收获的成效却微乎其微,仿佛辛勤播种却颗粒无收的农田;甚至在本应是自己擅长的学科竞赛上,也与那近在咫尺的奖项失之交臂……无数个问题接踵而至,叩响成功之门的道路好似雾里探花。她也曾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怀疑过自己,或许探寻成功的道路,真的就像是在那漆黑如墨的夜里孤独地行走,四周一片黑暗,充满了无尽的迷茫,根本不知道距离那光明的彼方还有多远的路程。但是,她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回响:“我始终相信现在的努力一定能够成为未来自己面对社会的底气,人生没有所谓白走的路,我的每一步都算数。”

懂学习,有毅力,脱颖而出

秉持着有韧性的学习态度,谢心雨在无数次与失败交锋的岔路口,选择挺直腰杆、笃行不怠。她说,手有灯光,心有毅力,即使磕磕绊绊,依旧能收获成长。大学四年时光,谢心雨仿佛把自己变成了一块不知疲倦的海绵,竭尽全力地挤出那有限的时间,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她偶尔也自嘲无趣,然而所谓“趣”,本就没有普世的评价标准。一个见证过一千四百多次旭日东升、落日西沉的人,他人犹未可知她所想。冰心曾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在旁人眼中,谢心雨已然是那个被无数荣誉加诸于身的天才少女,国奖、省一、破纪录,这些闪耀的光环围绕着她,熠熠生辉。然而,又有谁能真正看到,在那“天才”的名号背后,藏着的是多少个日夜的努力与挥洒如雨的汗水,那都是她用自己的勤勉和刻苦一点点换来的。为了脱颖而出,谢心雨勤勉而刻苦。晨曦初露,她已然坐在书桌前,任由时光在她的笔尖流过;夜幕降临,孤灯下的她身影依旧坚定。“大学的重中之重就是学习,卓越的规划能力、良好的学习态度,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宝。”谢心雨总是谦逊地自称是努力型选手,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她就像一位胸有成竹的指挥官,善于厘清任务的轻重缓急,然后有条不紊地合理支配时间。而且她还巧妙地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如同精心构筑一座坚固的知识城堡,将每个知识点稳稳地抓在手中,彻彻底底地吃透理解,为梦想的城堡筑牢根基。

会生活,重实践,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她看来,大学生的生活绝不应仅仅局限于眼前那一方小小的课程学习天地,更要善于利用课余的宝贵时光,去尽情地充实自己,拓宽生命的广度与深度。大一至大三期间,她担任过学院学生党支部支委、团委学生会执行主席、宣讲团团长、班级团支书、校心言手语社社长等多种职位。她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能在这众多角色之间灵活切换,游刃有余,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当谈及如何掌握学习与生活之间那微妙的平衡时,谢心雨有着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她说:“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实际上不存在本质的冲突。在不同阶段要灵活应对,比如在期末考试时,就应该给学习更多的时间,反之亦然。”正是凭借着这样契合自身的分配思路,她将繁忙的学业以及琐碎繁杂的生活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怀揣着这样的信念,谢心雨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之中。她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齐心协力,组建起“舟山船拳非遗文化”暑期调研团。项目前期,她率先带领团队成员,发掘出船拳知名度不高、网络资料匮乏等现实难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前往海山公园、海滨公园等“老年活动中心”实地踩点分析。项目中期,全队开启了朝五晚九的调研模式。三伏酷暑,团队成员四处奔走,学习研究舟山船拳文化。扎实的工作,让调研团最终获评国家级“千校千项”优秀项目、舟山市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学校“优秀团队”等荣誉,调研报告被评为校级“优秀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整理后发表期刊论文一篇。为传承和弘扬舟山船拳文化这一非遗文化贡献了属于他们的力量。

遇良师,逢挚友,共同进步

“一个人或许可以走的很快,但遇良师相伴,却能让我们走的更远”。大一学年,谢心雨意外被体育组老师赏识,加入校田径队训练,后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运动比赛,也收获了一群好伙伴。大二学年,职业规划与选择陷入迷茫,多亏班主任李钱老师耐心交流,明晰前进方向。参与科研实验,磕磕绊绊,幸遇陈庆国老师的教导与指点,叩响学科竞赛的大门。大三学年,任职学院学生会,幸得胡家希老师帮助与支持,使得她在活动策划、文本编辑等方面有了质的提升。

大学四年,有老友重逢,有新友登场,与其同行,何其有幸!“你最好在大一的时候考个计算机二级”“流体力学我擅长,我来教你”“走啊,一起去参加马拉松”……诸如此类充满善意与热情的引导和邀请,就像一片片五彩斑斓的拼图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凑出了谢心雨那无比丰盈、绚丽多彩的大学生活画卷。“我们会一起在操场上漫步,听着彼此诉说心中的烦恼与委屈,他们时而认真倾听,时而给出贴心的建议,那些安慰的话语和温暖的拥抱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将我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友谊便是这般美好而又珍贵,用无声的力量,照亮着我的人生之路,让我不再孤单,不再迷茫。”正如作家刘同所说,好朋友不是通过努力争取而来的,而是在各自的道路上奔跑时遇见的。谢心雨的成长沿途,就遇到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互相照亮”,无论是那些如明灯般指引方向的良师,还是像暖阳般温暖人心的挚友,他们都似点点灯光,在谢心雨成长前行的道路上,散发出光辉,为她照亮方向,伴她穿越黑暗,朝着充满希望与美好的远方稳步迈进。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