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姓名:黄培森
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Y22海科2班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获奖情况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研究生专业学习特等奖学金
浙江海洋大学海燕奖学金
浙江海洋大学校级优秀毕业生
浙江海洋大学研学知海学术汇报二等奖
浙江海洋大学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之星
SCI2篇,其中一篇影响因子20.3
因海生梦,踏上探海之途
黄培森从小就生活在美丽浩瀚的海边,与海洋有着深厚密切的联系。从他记事起,海洋就像一个神秘的小伙伴,时常在他的身边呼喊。每当黄培森站在海岸边上,望着此起彼伏的浪花拍打着坚挺的岩石和绵延不绝的美丽海岸线景色,耳边传来浪花汹涌澎湃的拍打声和呼啸而过的海风。他的心中总会激荡起对这片无垠蓝色领域的无限遐想。大海的美丽、深邃和力量潜移默化地唤醒了黄培森对海洋世界深处的天然好奇。与此同时,海洋的脆弱和受威胁的现状,也让黄培森感到深深的忧虑。在海边生活的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海洋的多面性。他感受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神奇与脆弱,目睹了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深远影响。这些深刻的体验让黄培森渐渐意识到,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一个面临巨大挑战的复杂系统。
因此,黄培森从小就明确了自己将要深入探索海洋科学的方向,这一决定不仅是追求个人兴趣的结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自从那一天起,他每天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海洋的良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黄培森而言,海洋科学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领域,更是一项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事业。通过深入学习海洋科学相关知识,他逐步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如何交织作用,如何影响着全球气候、物种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明白了,海洋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对海洋环境的破坏,都有可能影响到全人类的未来。

生于海滨,枕着海浪入眠,黄培森的灵魂刻上了大海深深的烙印。大海赋予他无尽的遐想,逐梦的种子在心底悄然萌芽。此刻,他即将驾驭科学的巨舰,在那片承载着梦想的无垠海域,扬起希望的风帆,破浪前行。
行稳致远,夯实探海之基
学习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如果说强大的毅力是我们坚持跑下去的关键,那良好的学习策略则是帮助我们节省体力和赶超别人的关键。在黄培森的学习生涯中,他深知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学习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而是要不断培养和保持自身的好奇心,不断深入的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黄培森主动投入到教材和专业书籍的阅读中,力求深入挖掘其中的基本原理和逻辑结构。他坚信,只有在理解基础概念的同时,才能够在更复杂的学科中游刃有余。因此,黄培森经常超越课堂内容,阅读大量的研究论文、学术文章和案例研究,以建立更为广泛和扎实的知识基础。为高效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他制定时间表确保任务能按时完成,定期自我反思评估自己的完成情况。黄培森认为,良好的时间管理不仅仅是学术成功的关键,也为他提供了宝贵的个人发展空间,使他能够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个人兴趣之间取得平衡。

随着学习的深入,黄培森意识到实践经验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海洋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环境中,才能理解和掌握其复杂性。无论是在海洋监测站进行数据采集,还是参与海洋生态修复项目,黄培森都用心投入,力求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实践机会,黄培森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学术素养,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进一步理解了海洋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此外,黄培森特别注重与导师和同学的互动与合作。他认为,讨论与合作能够拓宽视野,帮助自己发现盲点和不足。在面对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领域时,黄培森勇于提出问题,时常向相关方面的教授请教,以弥补自己在某些领域的欠缺。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仅让他在课堂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在学术研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种不断探索、虚心请教的态度,使黄培森能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步。
披荆斩棘,解谜探海之秘
科研之路,绝非一马平川,而是布满荆棘与迷雾的漫漫长路。在科研过程中,黄培森也遇到过不少挫折与挑战。曾经,黄培森在做样品脱盐性能的研究时,多数实验数据完全不符合预期。但他没有气馁,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反思和评估。他与导师进行深入探讨,导师鼓励黄培森改变电解液和浓度,调节电压或电流等多种参数,最终黄培森完成了这一实验并取得了满意的成果。这次经历让他明白,科研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遇到问题时,保持耐心、细致分析,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尝试和改进,黄培森逐渐培养了将挑战视为成长机会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

在论文写作方面,黄培森同样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他深知,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对研究结果的简单陈述,更是对思维过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展示。因此,黄培森在论文的各个方面都严格把关,力求在内容上做到深入探讨,在形式上做到清晰简明。他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每一个论点都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并且在语言表达上追求准确与简洁。每一篇论文初稿完成后,都会进行多轮修改,仔细校对每一个细节,以确保语言和论点的严谨性。在他看来,学术写作不仅仅是表达一个结论,更是展示思考过程和研究方法的一个平台。
学术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黄培森认为,无论科研取得了多大的成果,都存在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对知识的追求,是不断深化、扩展与挑战的过程。他将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整个学术生涯,努力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符合学术标准,力求推动海洋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并为未来的海洋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多维拓展,积聚探海之力
在学术的浩瀚星空中,黄培森是执着的追光者,而在校园的多彩天地里,他同样是积极的参与者,绘就属于自己的斑斓生活。黄培森喜欢在科研之余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但他并不只是把运动当做锻炼身体的方式。黄培森认为,科研和运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成果。失败是实验的常态,想要做一次成功的实验需要学者不断地尝试,而运动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黄培森而言,运动不仅是科研生活的调味剂,更是提升科研效率、增强心理韧性的重要途径。在忙碌的科研生活中保持规律的运动,不仅能让身体更健康,还能让思维更加活跃,科研灵感层出不穷。

除了体育运动,社会实践也是黄培森打开新鲜校园生活的方式。在研究生期间,黄培森积极参与了各种社会实践,其中志愿活动和党日活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实践不仅锻炼了黄培森的沟通与组织能力,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科研的社会责任和应用价值。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他们需要耐心地解决各种问题,这让黄培森在科研遇到问题时更能保持细心,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同时,黄培森还学会了如何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表达复杂概念,这在写论文和做学术报告时非常有帮助。
然而,研究生生活恰似紧绷的琴弦,紧迫感在每一个日常中震颤。平衡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个人兴趣对于黄培森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作为研究生,他认为关键在于针对自身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比如,黄培森每周会安排固定的时间段来做科研工作,保证其稳定进展。对于社会实际和个人兴趣爱好,黄培森通常会提前安排在每周的某个学术任务间隙,有规律的进行活动。忙里偷闲的经历不仅让黄培森放松心情,也能为他带来新的研究思路。作为学生的黄培森表示:“我习惯于在每周的学术任务周期中预设固定间隙开展交叉活动。实践表明,当跨领域的灵感形成互促机制时,科研工作的推进效率将显著提升,同时也能丰盈学术生活的维度。”

辅导员寄语
黄培森同学自幼与海洋结下深厚情缘,从对海洋的美丽和神秘感到好奇,到深刻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和全球性挑战,他始终怀揣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
在学习方面,他勤于思考,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在课堂上表现优异,更积极投身科研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他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善于向导师请教,与同学交流合作,共同进步。面对学术挑战,他坚持不懈,善于从挫折中汲取经验,展现了顽强的科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在时间管理和规划能力方面,他表现出色,能够高效安排学习与科研任务,同时保持学习、实践和兴趣爱好的平衡。尤其在学术论文写作上,他追求逻辑严谨、语言准确,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学术规范意识。相信他将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为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https://mp.weixin.qq.com/s/qbN7GnISOPO1-ycVMK85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