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国奖!全国一等奖!这位海大学长的成长秘籍是……
发布日期:2025-08-19 作者:姚佳怡 编辑:胡山佳 来源: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个人简介

姓名:刘叙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Y22海科2班

专业排名:专业方向排名第一

获奖情况

2022-2023学年:学业特等奖学金、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工商银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第一负责人)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学业特等奖学金、海燕奖学金、研究生学术论坛报告一等奖、“中石协·石化机械杯”第十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负责人)、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全国三等奖(第一负责人)、“秦创原-中石协·宝石机械杯”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排名第二)

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1] Xu Liu, Weihua Song, Jiahui Wang, Lengleng Yan, Kelin Wang, Research on Improved VGG-16 Model Based on Transfer Learning for Acoustic Image Recognition of Underwater Search and Rescue Targets. in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vol. 17, pp. 18112-18128, 2024.(SCI二区top、已发表)

[2] Xu Liu, Hanhao Zhu, Song Weihua, Jiahui Wang, Zhigang Chai, Hong Shaohua, Review of Object Detection Algorithms for Sonar Images based on DeepLearning, Recent Patents on Engineering; Volume 18, 2024.(EI综述、已发表)

[3] Xu Liu, Hanhao Zhu, Qile Wang, Jiahui Wang, Zhigang Chai, Side-scan sonar based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target recognition classification of submarine aircraft wreckage imag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logy,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ICGMRS 2023), 1297803, 2024.(EI会议、已发表)

发明专利

基于迁移学习的改进VGG-16模型在海底搜救目标声图识别中的研究(已公布)

软件著作权

轻量化VGG-16模型海底目标自动训练分类软件v1.0(已授权)

谦虚务实 积极向上

他专注于声纳图像目标识别的研究

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带领团队两度获学科竞赛国一

参与重要学术会议 在专业领域展露锋芒

专业专攻 科研硕果丰

深植科研梦,刘叙自高中就对科研充满向往。其本科虽非海洋科学专业,但在本科期间接触到声呐成像技术后,被其在水下测绘、目标识别等方面的应用所吸引,他坚定地选择转向海洋声学和水下探测技术这一研究方向,攻读海洋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得知本校导师祝捍皓团队在声呐信号处理、智能图像分析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且学校在海洋声学领域也拥有领先科研实力及完善的实验平台,刘叙选择了留在浙江海洋大学继续读研。进入硕士阶段,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科研变成学习生活的重点。

刘叙坦言,科研道路充满艰辛和挑战。刚开始接触科研时,刘叙对相关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并不熟悉,面对繁杂的理论和实验,他时常感到迷茫。导师祝捍皓教授和师兄们察觉后非常尽心地给予刘叙包括理论学习、技能学习等各方面的帮助,刘叙得以入门科研。通过不断请教和学习,他逐步克服了初期的困难,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刘叙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不断将学术基础往深处扎根,并保持探索与独立思考,刘叙逐步在科研领域看到研究兴趣所在。他在导师的指导下接触到声呐图像处理技术,并看到了图像识别中噪声干扰的问题。于是,刘叙全身心投入技术学习,在经过多次实验和算法调整后成功优化了声呐图像处理方法,解决了图像识别中存在的噪声干扰问题。这也为刘叙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科研突破给予刘叙很大的信心,也让他把研究方向确定于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和声纳图像目标识别。“我相信这一领域一定大有可为,这一选择给我带来无限挑战与动力。”刘叙表现出对这一方向的浓厚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刘叙与团队成员开展了多项科研工作,致力于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提升声呐图像识别的精度和效率。在此阶段,他主攻深度学习算法,特别是迁移学习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声呐图像识别的精度和效率。聚焦前沿技术,刘叙通过改进VGG-16模型成功提升了海底搜救任务中目标识别的准确率,并将该成果发表在SCI期刊上。此外,他还申请了相关的发明专利,并开发了配套的自动训练软件,进一步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刘叙坦言:“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更需感谢优秀科研团队的支持。”团队伙伴们紧密合作、共同探索,难点逐个击破。在优化算法时,团队发现原有模型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经过反复调试,刘叙通过引入迁移学习技术和先进的识别算法,使得识别精度大幅提升,最终成功获得突破性进展。

保持谦逊 竞赛成果亮

在导师祝捍皓教授的鼓励下,刘叙毅然踏上了学科竞赛之路。他将专业理论与科研成果深度融合,不断挖掘,成功转化为竞赛项目。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他还广纳专长人才,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竞赛团队。赛场如战场,刘叙身先士卒,带领团队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猛进,斩获了亮眼的成绩。其中,最耀眼的便是两次荣获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面对这份殊荣,刘叙谦逊地表示:“这份成功并非我一人之功,而是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的成果。每个人的专长和付出都不可或缺,正是因为我们彼此默契配合,才能两次站在全国一等奖的领奖台上,这份荣耀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比赛初期,团队在设备的设计上遇到了难题。刘叙和团队成员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通过结合新能源技术与传统能源设备的优势,成功提出了一种既环保又高效的创新设计方案。这个过程中,刘叙特别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成员的专长和不同视角都对最终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面对技术难题时,团队的集体智慧助力我们走出了困境。”从孵化竞赛项目到组织团队,再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难题,刘叙在学科竞赛中表现出极强的团队组织力以及学科专业性。在竞赛中收获,这些比赛经历不仅提升了刘叙的创新思维,也让他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

更高平台 对话行业学者

在学校与导师搭建的广阔平台上,刘叙频繁与师者对话,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交流。这些宝贵机会让他得以在学术活动中崭露头角,尽情展现青年学者的风采,也让他发现科研的无限可能,激励他向着更高处勇攀。2022年,在舟山举行的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国际学术会议上,刘叙第一次作为代表在学术会议上发言,他既感到紧张又充满期待。作为年轻学者,他需要在众多资深专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了这次发言,刘叙进行了充分准备,不仅反复打磨报告内容,还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晰地传达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发言当天,虽然有些紧张,但在看到台下听众认真聆听时,他渐渐放松了下来。最终,他的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肯定与反馈。“这次发言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是孤立的知识积累,更是与同行的交流与碰撞。每一次分享与讨论,都能启发新的思路,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科研的决心。”刘叙在受采访时这样说。与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的交流让刘叙更加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也让他意识到,科研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积累,更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刘叙表示:“我始终认为自己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数据分析、算法优化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我非常感激学校和导师提供的平台,让我走出狭小之井见到更广阔的世界。师长们的专业指导和宝贵经验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从一个怀揣梦想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青年学者。在科研的道路上,刘叙不断积累知识、挑战自我,迈向更高的学术平台。硕士阶段,刘叙专注于高分辨率声呐图像去噪与目标增强,结合深度学习优化声呐图像处理算法,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探测精度,为海洋勘探和水下考古提供技术支持。这一跨学科的探索,不仅拓宽了他的科研视野,也让他在海洋声学领域迈出坚实的一步。保持谦逊,孜孜不倦,用创新思维与专业能力写出亮眼成绩。刘叙深知,未来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更深层次科研成果仍然等待发掘。“未来我会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更高的学术目标。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能够在学术上取得更多成就,更能为社会和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追求卓越 扎实前进

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

刘叙将在专业中继续深耕

在科研中拿出更亮眼的成绩单

https://mp.weixin.qq.com/s/tfxKPeFlOABCWT27Qdu7Qw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