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特等奖!海大学长,一路“胜”“李”!
发布日期:2025-08-28 作者:季文琪 编辑:胡山佳 来源: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姓名:李胜

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Y22海科2

获奖荣誉

2022-2023: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三等奖

2023-2024: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特等奖科研情况:Marine antifouling strategies: emerging opportunities for sea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3)、Insights into adsorbent materials for lithium extraction by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re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of materials informatic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IF:10.7)专利:一种涂层组合物、涂层材料以及抗污涂层


寻觅方向启科研

李胜与海洋化学的缘分始于本科时的一场关于螯合作用的实验课,他在研究藤壶的生长状况时对其中蕴含的海洋生物-化学的联动机制深感着迷。“海洋化学与生物技术的交叉点正是海洋生命系统的密码。”对李胜而言,这两个专业恰似动态拼图——生物技术提供精密的功能模块,而海洋化学则赋予其构建系统认知框架的全局视角,两者相互结合,极大地拓宽了海洋生命系统的研究视野。在兴趣的驱使下,他选择了这一综合性强、跨专业特点鲜明的学科,希望利用海洋化学与生物技术的相互交织,挖掘出海洋生命系统的内在奥秘。

踏入海洋化学领域,他既迎来了广阔的研究机遇,也面临着全新挑战。从生物学跨界至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差异构成专业壁垒;从本科过渡到研究生阶段,学习模式与科研节奏的转变也带来适应难题。这些都成为他科研之路起步阶段亟待跨越的关卡。面对着陌生的知识和环境,他咬牙坚持,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除了课上认真听讲之外,课余他采取了多种方式突破学科边界,构建了知识补给体系。通过高频次参与交叉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如环境科学和海洋生物学等,他扩展了自身的视野,打破了思维局限;利用在线课程和科学文献,他定期了解到新的研究技术和进展,明晰了海洋化学领域内的前沿动态。在不断地努力下,他弥补了在海洋化学方面知识的缺陷。

“积累知识就是适应环境的第一步,跨学科交叉是破解海洋科学难题的关键路径”秉持着这一想法,他将重心偏向生物技术与海洋化学的融合交流。课上他认真学习心课程,深入地了解生物与海洋化学间的关系。在冯康讲师的指导下,他创新性地将生物技术手段与海洋化学理论进行深度融合,如在海洋防污材料研究中他运用荧光示踪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实现了细菌生物膜动态过程的原位可视化解析。这种细胞生物学与材料化学的跨界融合,不仅构建出多维度研究范式,更揭示了海洋界面污染过程的微观作用机制。

李胜说:“我很幸运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遇到冯康老师,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才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任务中,并很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科研方向。”

实验求索显真心

在研究生阶段,李胜参与了多个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相关的研究项目。作为项目组的重要成员,他不仅承担了大量的实验任务,还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有机硅改性聚硫氨酯制备疏水性防污涂层课题上,他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改进了实验装置,获得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结果,推动了课题的进展,并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上发表了题为Marine antifouling strategies: emerging opportunities for sea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的综述性文章。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科研成果背后,同样隐藏着一条曲折坎坷的探索之路。在每一次的实验失败与问题中,他始终保持着冷静与耐心,哪怕是面对“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研究”这个令他束手无策的实验,李胜也没有打退堂鼓。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数据的准确收集非常具有挑战性。在模拟自然海洋环境的同时,确保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面对这些困难,他进行了深入的文献调研,定期参与讨论与头脑风暴,高度重视实验的细节管理。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他能够迅速调整实验条件,并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探索,以期找到最优的操作参数。经过这一系列的不懈努力,他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获取了一系列具有价值的数据,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勤勉努力结硕果

国家奖学金的获得,不仅是对李胜卓越学术成绩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一路以来不懈努力与执着坚守的最好褒奖。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李胜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挫折与理论困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无论是深夜在实验室加班,还是在项目组中与同学们一起攻克难关,每一个瞬间都凝聚了他为学术追求的坚定决心。回顾过去,他坦言,整个大学以来,一直让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有三个方面:热情、目标感和良好的支持系统。海洋生态和生物污损问题的严峻时常激励着他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而明确的目标感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保持动力。除此之外,导师的悉心指导与同学们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使他在学术上收获颇丰,还在心理上为他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他们一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让他在科研的征途中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不再孤单前行。

李胜明白,这份奖学金并不是终点,而是他科研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未来的学术挑战依然艰巨,他将继续保持这份初心,迈向更高的学术殿堂,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旅游诗意润心田

除了科研外,李胜最喜欢的便是用足“丈量”世界。旅行赋予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他得以暂时离开实验室,亲身体验多元的文化与壮丽的自然景观。旅途中,他时常能捕捉到新的灵感,并领悟到不同的思考模式,这些收获对他的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此外,在紧张的学习与研究之余,他还乐于抽出时间关怀并观察校园内的流浪猫。这种与自然的近距离接触,不仅让他的心态在面对科研难题时变得更加平和,也激发了他对环境保护的深切意识与珍惜之情。

1676ef920fa638df5e84e201d220ef4d.png

研究生期间他曾去过南京、台州、宁波等地,每个地方都蕴藏着其独一无二的魅力与体验。他逐一探访了众多博物馆与历史遗址,仿佛穿梭于科学与历史的交汇长廊,深切体会到了两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对他而言,旅行不仅是一场身体上的迁徙,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探索与自我发现。在旅途中,他学会了以一颗诗意的心去感受每一刻的美好。无论是山川湖海的壮丽,还是市井小巷的温馨,都能激发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面对挑战与困境时,以更加豁达的态度去拥抱每一个当下。

怀往砥行梦再航

李胜坦言老师们的悉心教诲与专业支持,让他在学术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每一次课题上的讨论,每一次实验中的困惑解答,老师们无私的帮助都为他指引了方向。他同样感恩自己的家人,每当遇到困境时,家人的话语总能给他带来温暖与力量。在他心中,家人的支持是他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

展望未来,李胜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经验,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特别是在海洋污染防治与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做出更加深入和具有实际价值的贡献。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为学术界做出贡献,还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李胜深知,科研道路远不容易,但他决心迎接未来的挑战,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追求,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https://mp.weixin.qq.com/s/KJwi9pHeHLn0wFdIyauz0g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