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记者到上大研究生!她的成长之路,每一步都算数!
发布日期:2025-09-23 作者:* 编辑:胡山佳 来源:师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个人简介

姓名:叶佳雯

班级:B21历史1

籍贯:浙江天台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兴趣爱好:摄影、绘画、写作

考研去向:上海大学中国史

任职经历

2021-2022学年:师范学院信息传媒部干事、校鸥讯社文创中心干事、校时政社成员、班级组织委员

2022-2023学年:师范学院信息传媒部副部长、班级组织委员、校时政社宣传骨干

2023-2024学年:班级组织委员、校时政社成员

获奖情况

国家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创就蔚蓝·首届全国海洋类大学创业大赛决赛三等奖

省级:2023年浙江省第六届“建行·裕农通杯”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金奖、2024年浙江省第七届“建行·裕农通杯”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铜奖、2023年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022年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2021年浙江省第六届大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银奖

市级:2024年舟山市“普陀季”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舟山有你·越来越好”舟山市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优胜奖

校级:教育部关工委2023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类二等奖、教育部关工委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类三等奖、浙江海洋大学第十二届广告艺术大赛三等奖、2023年“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校赛三等奖、“习说心语:我最喜爱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思政课实践教学展示暨现场评比活动二等奖

奖金荣誉

2021-2022学年:校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院优秀干事、军训优秀学员

2022-2023学年:校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校“优秀团干部”

2023-2024学年: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毕业生”、校“三好学生”

实践经历

2024年舟山定海五中实习

2024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负责人

2023年团队获浙江海洋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优秀团队”称号

2023年舟山市“家燕归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获优秀成果奖

2022年团队获暑期“三下乡”“双百双进”社会实践活动 “优秀团队”称号


慎择深耕:考研路上的认知破局

人生规划的卷轴在时序中铺展,叶佳雯的考研之路恰似一阙平仄相谐的小令:于家人对谈的车辙间起笔,在考编与考研的权衡中凝练,最终在自我认知的韵脚处定格。谈及未来规划,她强调“提前规划”并非一蹴而就——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匆忙选择难成归宿,认知本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世界的探索与外界反馈,皆是选择的重要依据。

叶佳雯的考研契机源于与家人的探讨:“明晰自身需求比敲定方向更关键:若倦怠学业压力,职场是明智之选;若钟情学术,考研是理想路径;若怀揣教育理想,便应朝着教师目标奋进。”选择考研,并非疏离教师职业。相反,她深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需兼具超凡的耐心与强烈的责任感。于是,她希望通过考研沉淀自我,为未来的教育事业筑牢根基。理想主义是前行的动力,前人经验则是助燃的星火,在择校、备考阶段,她积极向师长求助,由此坚定踏上考研征途。

在叶佳雯眼中,考研是“与自己的博弈”,最大的挑战在于日复一日坚守计划的定力,以及备考过程中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始终强调“稳”字当头:稳定的心理素质、稳步推进的计划、扎实的知识基础,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她建议,自律性强的同学可制定清晰规划,并预留适当“喘息”空间;易动摇的同学则可寻找“学习搭子”,彼此督促、共同进步。

不过,没有哪条成长之路是一帆风顺的。考前一个月的自我封闭备考,曾让叶佳雯在考后因英语错题超出预期而情绪崩溃。在高压状态与“考研戒断”的迷茫夹击下,她总结出深刻经验:“考完一定要忍住对答案的冲动。一时失误不代表满盘皆输,过早自我审判只会陷入无谓的煎熬。”

考研的旅程虽显“孤独”,却始终浸润着温暖。叶佳雯提及,室友深夜为她留的零食与糕点,是无声却有力的守护:“她们担心直白关心会给我压力,便用这种细腻的方式默默陪伴。”这份体贴成为消解备考重压的重要力量,也让她真切明白:即便独自战斗,也从不孤立无援。

考研是一场成长的试炼,叶佳雯的经历正是最好的印证:它淬炼心智、沉淀力量,让逐梦之路愈发清晰,让面向未来的脚步愈发笃定。

信传启航:校园记者的能力拓界

大学时光的经纬里,信息传媒部是叶佳雯学生工作的鲜明底色。初入职时,前辈那句“大家刚进来都什么不会,干着干着就会了”,在她的实践中逐渐得到印证:她从零学会摄影,拥有了人生第一台摄像机;学会制作推文,为班级创建了专属公众号;学会美工设计,甚至借此兼职赚取了第一笔“零花钱”。这些经历,彻底打破了“寝室—教学楼”的固定轨迹,为她的大学生活打开了新的维度。

在信息传媒部参与学校时政会客厅事务后,叶佳雯主动加入时政社:策划活动、担任主持人,在实践中结识良师益友;后来,她又参与“识海文创”项目,凭借扎实的赛事实践斩获多项荣誉。“这是个兼具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集体,每个成员都能在活力与机遇中迎接挑战、突破自我。”任职期间,她曾采访成功上岸上海大学中国史专业的沈佳琪学姐。这段经历不仅为她带来了榜样力量与备考经验,更形成了一段奇妙的“双向奔赴”——两年后,她以同校同专业录取者的身份,成为被采访的对象,将自己的成长经验接力传递。

考研复试时,面试老师曾问道:“参加这么多活动,对专业学习有什么影响?”叶佳雯认为,这一问题暗藏双重考量:活动虽会占用部分时间,但她在时政社积累的历史知识、锻炼的表达能力,都在专业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价值。“专业与兴趣从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滋养的成长闭环。”

谈及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她以自身为例:“能力培养从不像游戏里的‘一键升级’那般简单,不会在你躺着玩手机时凭空降临。唯有迈开步子去探索、去尝试,才能真正明晰自己的潜力。‘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点滴付出终会汇聚成成长的清晰轨迹。”面对部分同学“缺乏经验不敢参与项目”的顾虑,她进一步强调:“技能不是参与的门槛,而是过程中的增色工具。兴趣会驱动你主动学习——比如研究创新方法、练习专业技术,能力便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提升。”

叶佳雯的大学轨迹,因多元尝试而愈发丰盈。兴趣与专业并肩共舞,每一步探索都成为坚实的成长基石,最终铺就属于她的独特道路,闪耀着专属的光芒。

实践淬炼:竞赛与团队的价值重构

聚光灯下的“优秀团队”称号与各项竞赛奖项,是叶佳雯躬身实践的珍贵勋章。她认为,一支优秀的团队,核心在于合理分工与高效沟通、互助。以“三下乡”团队为例,虽明确划分技术组与文字组,但成员间主动打破能力壁垒、实现交叉协作,才是团队成功的关键。这份从前辈处习得的统筹思维,逐渐内化为她的领导力:大三暑假,她带领由低年级同学组成的团队完成“三下乡”任务,并进一步梳理实践成果、开发延伸项目,最终在乡村振兴主题竞赛中斩获省级铜奖,实现了实践价值的进一步延伸。

谈及学业与实践的时间平衡,叶佳雯坦言自己并未做到完美:综测排名第四的光环之下,是专业绩点未能跻身前列的遗憾。“人的精力终究有限,即便心中畅想‘诗和远方’,也需在现实中做好取舍。”她用一组比例形象地描述不同选择的时间分配:“不参与竞赛的同学,时间分配可能是‘40%学习+30%工作+30%休息’;而竞赛参与者,则需要压缩为‘30%学习+30%工作+30%竞赛+10%休息’。”大二担任信息传媒部副部长时,连轴转的工作与学习曾让她深陷睡眠不足的困境,这段经历也让她深刻领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真谛。

她认同学校里流传的“大一干事、大二部长、大三竞赛、大四考研考编”的阶段式发展路径:“大学每个阶段都有核心任务,不必因某一阶段的欠缺而焦虑,过去没做好的,未来通过努力弥补便是。”大四告别竞赛与部门工作后,她成为了图书馆的常客:白天参与实习,晚上主动旁听近代史相关课程,用主动出击的姿态弥补学业短板。

叶佳雯在实践与学业的平衡中不断成长,她将每一段经历都转化为成长的养分,持续滋养着自己向未来前行的力量。

回望叶佳雯的成长轨迹,贯穿始终的是清醒的自我认知与积极的行动力:她坦然承认个人精力有限,在不同阶段勇于做出取舍;面对自身不足,始终以主动出击的姿态弥补。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未来主动权握在手中”——正如她所言:“理想在远方,现实在脚下,我们所期盼的一切皆在远方,而通往远方的路,就藏在每一步脚踏实地的前行里。”

从校园记者到研究生,从采访者到被采访者,叶佳雯的经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长闭环:以兴趣领航探索方向,以实践淬炼专业能力,以考研沉淀自我认知,最终将成长经验反哺他人。“不提前为自己设限”是她始终坚守的信条——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她逐渐认识到,人生选择远比想象中丰富,除了考研、考编,还有诸多可能性等待探索。“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呢?”她这样鼓励学弟学妹:人生的容错率并非想象中狭小,敢于突破自我、主动迈出探索的脚步,每一步努力,都会在时光的沉淀中显现价值。

https://mp.weixin.qq.com/s/vfq78bdmEAkxQk1Msvmq6Q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