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姓名:刘祉瑶
班级:A21机械1
学院:海洋工程装备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上岸院校:大连理工大学

获奖情况
2021-2022学年: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浙江海洋大学优秀志愿者、浙江海洋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新生杯”辩论赛最佳辩手、浙江海洋大学思政微课大赛三等奖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机械设计竞赛二等奖、“情暖浙江”浙江省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三等奖、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浙江海洋大学三好学生、浙江海洋大学思政微课大赛三等奖
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浙江省力学竞赛三等奖、浙江省高校优秀毕业生、浙江省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浙江海洋大学“励志之星”提名奖
从多元尝试到笃定热爱
“大学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但热爱会为答案镀上光芒。”初入校园时,刘祉瑶是“广撒网”的探索者,她在辩论场上与对手逻辑交锋,训练自己的敏捷才思;在实验室里调试模型,参加机械竞赛提高自己的参赛经验和对专业的热情;积极参加校红十字会举办的“小灯塔”、“启智行”等活动,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温暖……在步入大学之前,刘祉瑶就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好了规划,她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并在科研经历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进入大二后,她开始用三个问题来校准选择方向:能否放大优势?过程是否快乐?未来能否增值?找到目标后,刘祉瑶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沟通交流,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很快,刘祉瑶就碰到了需要她做出重要选择的岔路口。当机械竞赛与志愿项目决赛撞期时,刘祉瑶并没有选择舍弃,而是选择同时兼顾。于是她调整策略,白天高效完成机械模型的关键调试,利用碎片时间与志愿服务团队远程沟通细节,晚上熬夜完善志愿项目的路演稿。尽管身体疲惫,但在这段经历中刘祉瑶收获满满:“两种选择并非对立,而是用不同色彩的齿轮组装人生的时钟。”

在学习与实践中突围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刘祉瑶的大学之路,始于对机械精密的向往。大二时,她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齿轮,在竞赛与学业的夹缝中寻找平衡,她曾经凌晨两点仍在模型室打磨结构竞赛作品,清晨八点又带着实验报告冲进教室。面对重叠的截止日期与竞赛节点,刘祉瑶对着日程本上的红圈与蓝星感到迷茫,但这不是停下脚步的理由,唯有不断奋进,才能达到最优解。在面对问题时,刘祉瑶会积极和同学、老师沟通。同学告诉她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帮助她纾解情绪。老师建议刘祉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高效学习课本知识,通过串联知识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的过程中,刘祉瑶惊奇地发现结构竞赛中提升模型刚度的方法竟与材料力学课本的某一章不谋而合,数学建模竞赛的插值模型也在计算方法课程中找到更优解。这一重大发现让刘祉瑶明白,竞赛与课堂本是一对啮合的齿轮,转动一方,另一方也会随之进步。在此之后,她以实践反哺理论,用理论照亮实践盲区,知行合一,在机械的精密与数学的严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支点。谈起印象最深刻的竞赛经历,刘祉瑶认为结构设计竞赛当仁不让。她认为这个比赛有两大难点:一是实验模型失败率太高。从参加校赛开始,刘祉瑶团队就制作了很多的模型,但大多数模型在一开始的加载实验中就坍塌了,剩下一部分“幸运儿”,被团队予以“厚望”,通过不断地修改、加固,结合以往比赛的经验,刘祉瑶团队终于做出了满意的模型;二是时间周期太长。很多团队会因长时间做不出模型而半途而废,而刘祉瑶团队从二月份开学开始制作模型,一路修改,数次优化,最终她们在五月份收获了满意的作品,也获得了省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向着目标前行的路上,最可贵的是在暂时看不到收获时,还能坚持自己的选择,还能持续去努力。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刘祉瑶所有的努力,都成为她圆梦的基石。

挫折与努力的共同作用
下定决心后,她迅速调整状态,以坚定的姿态全力奔赴目标。在备战结构竞赛时,模型屡屡坍塌;考研冲刺阶段,深夜里思维时常陷入停滞,但这些困境从未动摇刘祉瑶的信念,她始终坚信:“努力结晶的形成需要时间与压力的双重锤炼。”每当焦虑情绪袭来,她便换上跑鞋,在操场上奋力奔跑,用脚步驱散杂念,此时跑道上的呼吸声,是另一种形式的机械律动。

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刘祉瑶的成功也离不开身边人的帮助。每当刘祉瑶遭遇困难时,男友的鼓励、信任和陪伴就像公路上的加油站,为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队友们则像森林中的萤火虫,围绕在刘祉瑶身旁,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为她撕裂困难带来的黑暗。萤火虽微,愿为其芒,不啻微光,造炬成阳。团结的力量更让刘祉瑶懂得取得成功的来之不易。大三那年,刘祉瑶参加了浙江海洋大学“励志之星”评选。在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将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为自己的摘星利器,系统梳理大学里的收获。尽管面临课程繁重、演讲稿不熟等挑战,她始终不曾退缩。在老师们的帮助下,经过多次答辩模拟,她反复打磨讲稿、刻苦练习展示,最终脱颖而出,荣获 “励志之星” 称号,并获得新加坡泰隆国际公费交流项目的宝贵机会。在为期一周的新加坡学习之旅中,她接触到数据分析等前沿知识,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

备考研究生阶段,刘祉瑶秉持“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的理念,稳步推进复习计划。深知初试的成绩在总分中的关键地位,刘祉瑶主动打碎自己的固有思维,重组知识网络,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视频资料深入钻研。考虑到数学和专业课成绩在考试中占比大,刘祉瑶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从夯实基础到强化提升,认真分析错题,总结解题技巧。最终她凭借扎实的努力,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成功圆梦大连理工大学。
在服务中书写机械学子的温度
作为校红十字会海山社副社长,刘祉瑶依托“海山支教计划”,发起“小岛你好”社会实践项目,致力于将山的那边的知识传递到海岛。于是,刘祉瑶联动校外组织,合作开展针对海岛儿童的安全教育和民族文化课堂。面对参与人员多,课程时间、地点不好协调等困难,刘祉瑶的团队不断开展志愿者面试活动,扩大志愿者团队,科学调配时间。刘祉瑶用机械学子的严谨设计民族文化课程内容,细化每一项计划并稳步推行。“从招募志愿者到打磨课堂,每一个细节都像调试机械——差一毫厘,就无法传递完整的温暖。”除此之外,在红十字会任职期间的各种经历也锻炼了刘祉瑶的规划能力、责任心以及沟通交流能力。无论是在办公室忙到深夜还在讨论计划安排,还是组织活动时面对人员不够而出动全员进行统筹安排,这些经历让刘祉瑶深深地感受到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在参加浙江省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期间,在老师和各位学长的帮助下,刘祉瑶和团队成员一起熬夜写稿、修改PPT,完善实践内容。最终,刘祉瑶所在的海山计划团队取得了好成绩,获得了省级二等奖。刘祉瑶将志愿服务比作“齿轮间的润滑剂”:“机械的冰冷因人文关怀而有了温度,而服务的热情因逻辑规划而更可持续。”

最后
珍惜每一份支持
继续努力
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继续奔跑
一定会看到美丽的风景
https://mp.weixin.qq.com/s/6wfNRfWgDPozL9wCmGbL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