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浙江第一!海大研究生,棒!
发布日期:2025-09-29 作者:* 编辑:胡山佳 来源:研究生院 石油化工与环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梦想绘蓝图

创新驭未来

9月21日

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决赛

在昆明理工大学圆满落幕

我校研究生学子斩获

一等奖5项

二等奖7项

三等奖14项

荣获“优秀组织奖”

一、二等奖获奖作品数量

位列全国第三、全省第一!

实现一等奖和获奖总数的历史新突破!

本届大赛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昆明理工大学承办。大赛自报名启动以来,共有境内外309个研究生培养单位2435支队伍成功提交作品参赛,经过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并公示,662件作品进入现场决赛。在这场汇聚全国研究生创新力量的高水平赛事中,浙江海洋大学研究生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卓越的创新能力,创下学校在该项赛事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总获奖数26项的历史新高,获奖成绩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同时,学校凭借完善的组织工作、优秀的团队表现,再次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

此次浙江海洋大学的参赛阵容涵盖多个优势学科领域,共有来自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水产学院、食品与药学学院、船舶与海运学院、海洋工程装备学院、石油化工与环境学院、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学院的26个项目团队参与角逐,35名研究生和11名指导教师参加决赛,体现出学校在能源装备相关方向的学科交叉与集成创新优势。

为备战本次大赛,浙江海洋大学自4月份启动校内组织工作。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统筹协调,石油化工与环境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积极筹备,通过广泛动员、宣讲推介等方式,共吸引了60余支队伍参赛。学校还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参赛项目进行多轮评审与指导,有效提升了作品质量和竞争力。

一等奖作品介绍

作品名称:深远海牧养一体化声波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

团队负责人:司烨仪(水产学院)

团队成员:司烨仪、闫愣愣、金梓慧、王佳琪、冯卉奇

指导老师:祝捍皓、宋伟华(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品介绍:大黄鱼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位列东海渔业“四大海产”之首。但由于上世纪的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几乎消失,如何养殖出高品质大黄鱼成为了重要目标。目前,大黄鱼养殖多在近海海域,受养殖设施及养殖手段的限制,容易产生鱼病、缺氧等问题,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仍存在明显差距。团队经过广泛调研,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养殖大黄鱼的品质提升。

作品名称:气幕“智”多星——融合图像识别与自适应控制的智能气幕围油装置

团队负责人:聂在超(船舶与海运学院)

团队成员:聂在超、秦婉如、王鹏皓、李敏、张梦月指导老师:卢金树、吴文锋(船舶与海运学院)作品介绍:团队旨在研发一种新型智能气幕围油装置,以解决传统围油栏在极端海洋环境中的应用受限问题,尤其是在浮冰、低温等环境下的溢油应急响应。该装置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溢油围控效率,增强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并提供高效、低能耗的溢油应急处置解决方案。为确保最佳围油效果,该装置配备了智能图像识别系统,通过高清摄像机拍摄实时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识别油膜的边界并计算其扩展度,为气幕系统提供实时调节依据。通过本装置的研发与验证,智能气幕围油装置成功克服了传统围油栏在复杂水域和极端环境中的应用瓶颈,具备了高效的溢油应急响应能力。未来,本团队项目将不断进行技术迭代与升级,争取为海上丝绸之路乃至全球海洋生态保护和溢油应急管理做出重要贡献。

作品名称:变废为宝——厨余垃圾炭化高效海水淡化装置

团队负责人:赵焱(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团队成员:赵焱、李宇晴、苏杨、余文静

指导老师:周英棠、张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品介绍:针对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及厨余垃圾处理难题,以厨余垃圾为核心原料,创新融合仿生丝瓜络结构设计,通过糊化、老化、冷冻干燥及低温炭化工艺,制备多孔柔性气凝胶材料,应用于太阳能驱动的海水淡化界面蒸发。项目实现厨余垃圾高值化利用与高效海水淡化的协同统一,制备工艺简单环保、成本低廉,材料兼具良好的稳定性与循环使用性能,且无二次污染风险,为沿海及海岛等缺水地区的淡水供应提供了兼具环保价值与实用性的创新技术路径。

作品名称:东海鲟秘——基于漂流式浮标的中华鲟智能监测系统

团队负责人:司烨仪(水产学院)

团队成员:司烨仪、王佳琪、闫愣愣、陈逸平、陈俊宇

指导老师:祝捍皓、宋伟华(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品介绍:中华鲟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长江旗舰物种,其生活史在海洋内时间占比达90%以上。数十年来,中华鲟野生种群面临栖息地碎片化、洄游通道阻断及刀鲚等其他鱼类强化捕食等困境,已陷入功能性灭绝危机。这一严峻现状暴露出对其行为模式认知的严重缺失,传统监测手段已难以开展涵盖其洄游范围的监测,针对上述痛点,本项目应运而生。本项目团队致力于为中华鲟种群恢复提供关键科学支撑。

作品名称:莲能驭海——仿生莲花海陆两用双层式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

团队负责人:王慧旻(船舶与海运学院)

团队成员:王慧旻、项伟能、陆文博

指导老师:陈妍(船舶与海运学院)

二等奖作品

三等奖作品

浙江海洋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将学科竞赛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未来,学校将继续搭建高质量的科研创新与实践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国家能源装备领域发展输送更多高水平人才。

26项奖项,创历史双高!

这是奋斗青春的硬核答卷

更是“创新驭未来”的生动实践

新征程,再出发!为浙海大研究生点赞!

https://mp.weixin.qq.com/s/eDlB0d0uo9fFjx9RGPjyuQ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