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指尖海洋”线上平台 探索海洋非遗保护新途径——浙江海洋大学志愿者开展海洋非遗保护数字化建设调研
发布日期:2018-09-21 作者:叶宁淼 朱青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坐落于我国东部的舟山群岛,散落着中国两千多年来风帆时代的记忆碎片,贸易、战争、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海洋。舟山地区的海洋历史文化,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海洋大学的这支暑期社会实践队,自 8 月 25日起,奔赴定海、普陀等地,拜访了舟山锣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如丰、舟山渔工号子省级非遗传承人叶宽兴和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岑国和。这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都是代表舟山非遗文化的大师级人物。

与以往的调研方式不同,这支名为浙江海洋大学“美丽非遗舟山乡村行——海洋文化数字化建设”调研团在采访后,迅速将口述历史、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精心拍摄和制作的非遗纪录片的推出将成为此次海洋非遗保护调研的成果展现。

一曲《回洋乐》使人回味无穷,高如丰老先生的那句话无时无刻地戳动着队员们的心:“国家重视我们的舟山锣鼓,但是现在我们老了,需要新的人来传承。”

调研团队指导老师孙靓表示:“我们团队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方向,对海洋非遗要继续坚持活态化保护。不断探索与完善海洋非遗的数字化建设体系,让更多人关注到海洋非遗,学习海洋非遗,乃至传承海洋非遗。”

开展海洋非遗保护是浙江海洋大学的师生们一直坚持的使命。几年来,他们完成了从“美丽舟山群岛行”到“美丽非遗舟山乡村行”的转型,完成了从早期海岛调研到文字记录、海洋非遗文化主题纪录片拍摄的升级。同时,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指尖海洋”线上平台,以“互联网+”的方式来传播和分享海洋非遗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位衣着朴素、饱经风霜的老奶奶,坐在板凳上,低着头,捣鼓着手中的渔网。她扬了扬汗涔涔的脸,笑吟吟地说:“除了平时在家里干活,还有就是可以去文化礼堂看看表演,跳跳舞什么的。”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面对乡村发展新形势,孙靓带领的这支调研团队,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积极探索乡村非遗文化发掘和保护的新道路,以及海洋非遗保护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借助海洋非遗数字化建设线上平台“指尖海洋”,完美地将“保护非遗文化”与“繁荣渔村文化”实现深度融合。

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也让团队成员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任重道远。通过对各个社区文化礼堂的调查,他们发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比如,普陀区棉征村织布技艺的发展在资金融合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定海区金鸡山社区对舟山锣鼓此类国家级非遗文化的接触仍然较少。“进一步加快海洋非遗的数字化建设、加大海洋非遗保护与共享的力度还有很多工作要抓紧去做,加快推进海洋非遗文化APP的建成也迫在眉睫。”团队成员对此很有紧迫感。

目前,团队已初步建立了“指尖海洋”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平台,与海洋非遗文化相关的工作计划多次立项,开展了相关学术研究,团队成员已经在二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此次调研结束后,团队还将推出非遗纪录片,初步预计于今年10月上线。团队成员认为,作为海洋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先锋力量,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使非遗文化的传播超越时空的局限,将激发人们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的热情。同时,海洋非遗文化数字化建设,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