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链接:http://epaper.zhoushan.cn/zswb/20150725/index.htm
本报讯 台风“灿鸿”过后,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的230位学生分批次乘上浙江海洋学院的“浙海科1号”科考船,前往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海洋生态等调查。
而此次三所高校联合实习的背后,是三校共建海洋实践基地,实现海洋教学联盟化。
厦大学生乘上浙海院科考船
台风“灿鸿”过后,厦门大学海洋生物专业的黄澄禧乘上“浙海科1号”科考船,出海了。
7月19日晚上8时多,记者跟他电话联系时,他正在海上,刚刚进行完样本采集。当天一早,他上船出海,并到达D03号站。在这个站点,他需要连续忙碌24个小时,每隔3小时就进行一次海洋浮游生物采集。他与其他同学一起,撒下网具,打捞浮游生物后,再拖上船,将浮游生物采集好,并立即浸入福尔马林中,再制作成样本。
在这之前,黄澄禧已乘“浙海科1号”科考船先后到达长江口岸大面站的25个站点,进行调查、样本采集。
这是黄澄禧的大学实习。
“难得的机会,能这样大范围采集样本。 ”刚忙完的黄澄禧跟记者说。
三高校230名学生联合实习
黄澄禧是台湾人,今年读大三,他所学的专业,需要多多入海调查。一般情况下,学校或院系单独组织的海上实践,规模比较小,多在近海。像这次如此大的规模,考查范围又走向外海的实践,对黄澄禧来说,还是头一次。
不仅仅是黄澄禧,厦门大学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化学3个专业的80余名学生都参加了此次实习。
事实上,此次属于联合实习,由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三所院校共同组织,三所学校230名学生参加实习,为期半个月,分别开展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生物潮间带及近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等调查。此外,实习还向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开放。
调查地位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舟山群岛),靠近浙江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自然成为“东道主”。
形成联盟共建海洋实践基地
此次实习,学生来自三所高校,54位指导教师也分别来自三所高校,就连实习指导讲义也由三所高校分别提供并供所有学生使用。实习结束后,各校还会组织优秀大学生进行调查数据的交流……可以说实习过程中的教学指导,已然形成联盟化。
而教学联盟化的背后,是海洋基地的共建。
2013年,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金批准建立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生物与生态野外实践基地”。该基地正是由浙江海洋学院联合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三校共建。
在基地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海上和野外综合调查实践,为未来更好地从事海洋研究打下基础。
去年,基地获批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海洋科学野外实践能力提高”研究项目,今年是该项目开展的第二个研究年,此次联合实习就属项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