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CZZC)成立于2012年6月28日,此时正值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立一周年之际。CZZC是“China’ Zhoushan Zhili Center”罗马拼音的缩写,意指“中国舟山智力中心”(以下简称“CZZC”)。这个多元化、综合性的智库,由浙江海洋学院与舟山市联合共建,挂靠浙江海洋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是一个政策研究、分析、咨询与献策的平台,其特色是以“策略联盟”的形式,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为主体,除了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之外,还力争成为省府(委)研究舟山新区的智囊中心。CZZC的另一个特色是行政与学术的高度整合性,联结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浙江海洋文化研究会”、“浙江省海洋文化非遗研究中心”、“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法律政治社会研究中心”以及“舟山市港台侨研究所”等等。该中心由黄建钢教授担任主任,主持政策研究与日常事务。
CZZC设定了四大研究方向,分别是“新区先行先试研究”、“现代海洋产业研究”、“新区政策立法研究”、“新区社会发展研究”。至今已出版近10部代表性专门著作,以及集中于舟山新区发展的学术论文与学术交流。其最大的政策实用性在于出版各类研究报告,涉及了从高层的战略思维到事务性的人才引进,以及至今已超过25期的“研究内参”。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个中心不是一个政府取向的“宣传机器”,而是带有前沿性、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智力激荡团队,甚至在超越政府“新区发展规划”框架之外,提出超前性的思考与建言。

一、筹议“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东盟会议中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号召,对此,CZZC首先作出了回应与倡导。“丝绸之路”原是中国与西域地区通商贸易的陆上信道,但人们也许不知,“海上丝绸之路”早已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隋唐时运送到西方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世人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人们也许不知,世界上最早的自由港—双屿港,就座落在今天舟山市的佛渡岛,是16世纪远东与西方贸易的重要港口,也是明朝海盗集团王直等人的根据地。1520年左右,明朝海盗与葡萄牙人在这里建立了市政厅、教堂、医院以及1000幢民居,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直到嘉靖27年(1548年),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才将葡萄牙人赶走。对此,CZZC学者高度自我期许,认为舟山最有资格作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港。CZZC副主任任淑华就认为,舟山深水良港众多,江海直达,海陆相通,在国家赋予探索建设自由港区的政策支撑下,舟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相比其他地区,更适合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门户。CZZC主任黄建钢更认为,舟山新区要搭上“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中国复兴之路的巨轮,借船出海,借势发展与加速发展,先行先试,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国海洋事业及中国的发展。
二、倡议“海陆联动”的国际物流岛
打造国际物流岛是舟山新区的核心功能定位,对此,CZZC学者也提出了“扩大建议”,认为舟山虽然是粮食、石油、煤炭、矿石、化工等大宗商品的集散地,若只是单纯的做中转、转运,国际物流岛的产业链的环节增值还是有限,不能达到“基于分工的迂回生产经济”的理想状态。因此,必须选培优秀的“物流品种”,契合舟山港区自身现实的需要。另外,CZZC学者还提出“陆海联动”、“江海联运”的主张,建议将舟山国际物流岛的产业链空间延展至长三角、江浙沪沿海地带以及长江中下游腹地;同时还要实现口岸政策和保税政策向腹地的延伸;积极探索区域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等便捷通关方式,简化通关手续,提升物流进出口的效率,使延展的产业链环节增效与增值。

三、“舟山-台湾”合作,共建文化品味
“打造海上花园城市”也是舟山新区的核心功能定位,鉴于不再盲目追求发展和不再信奉“GDP至上论”已然成为全球趋势,舟山新区不仅要重视经济硬件建设,更要提升文化软件建设。对此,CZZC学者提出“以台湾为师”的建议,认为舟山与台湾关系密切,不仅共有海岛属性,近年来“舟台交流”也十分热络和密集。随着2008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岸交往日益密切与深入,交往内容与范围也日益广泛与多样。其中以音乐与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台湾高品位现代文化进入大陆,加强了两岸文化上的融合与品位上的认同与合拍。而身处东海前沿的舟山与海峡彼岸的台湾,既是共处“西北太五边形海域”,又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因此加强“舟台合作”势在必行,例如借鉴台湾的垃圾分类、无障碍空间、文创产业等等,将有助于舟山的“文化品位建设”,塑造优质的海上良城。
四、“两岸自贸区”的构建
让我觉得最具前瞻性与创意性的建议,应属CZZC主任黄建钢与副研究员骆小平博士提出的“两岸自贸区”主张。两位学者认为,在上海自贸区与舟山自贸区相继成立以后,已经为与台湾一线共同形成一个“特自区”奠定了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一个“环东海自贸区”去连接日本和韩国,然后再形成一个“西北太自贸区”去连接美国、俄罗斯、朝鲜、菲律宾等等,如此一来,整个西太平洋自贸区的大格局,于焉形成!
抛开政治歧见,“两岸共组TPP谈判组织”,是我目前听到最具创意的主张。两位学者认为,“ECFA是‘两岸自贸区’的基础和前提,甚至初级状态,这就需要台海两岸打造一个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的‘升级版’,在两岸的合作中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以及回避各有的劣势”。理由是,上海曾经是“远东”的代表,台湾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它与新加坡和香港处于同一纬度;而“新加坡—香港—台湾”又是‘合适丝绸之路’的黄金航线。特别是台湾,在国际化过程中已经先行。台湾不仅已经国际化,而且与日本、菲律宾和美国有很好的沟通和贸易关系。大陆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朝鲜半岛有比较良好关系。所以,台海两岸共同组建一个TPP谈判团,并以台湾作为“两岸自贸区”主代表的身份首先参与TPP的谈判,是一个大胆的构想。这既是两岸合作的一个新起点,又是给台湾的一个“大礼包”,更是给台湾民众一个国际的尊重感。两位学者期待,“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来发展两岸关系,就会是一个顺其自然的态势。等谈好了回来,台海两岸再兄弟协商;或者是先兄弟协商好一个框架结构,然后台湾再代表两岸去参加TPP谈判”。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创造性的新思维,更是两岸共建“中华海洋共同体”的理想架构。
实际上,“两岸自贸区”的构建不是空想或幻想,而是依据并依托舟山群岛的区位特性和发展路径来设计的。两位学者认为,与当初上海是在南通和宁波两翼支撑下发展起来一样,舟山群岛的发展既要在上海和台湾的支撑下发展起来,也要在上海和宁波的支撑下发展起来。在我看来,两位学者充分掌握并分析了舟山的地缘优势,认为应该要看到舟山与上海和宁波形成的“海上大三角”与“大长三角”之间的互动关系,要利用沪甬的先发优势。而舟山群岛新区的优势则在于“后发”。它既可以避免“先发”地区。在先发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错误和失误、坎坷和弯路,也可以减少先发由于经验不足带来的过多和过高的成本,还可以减少由于先发带来的利益格局的形成及其对未来发展的障碍。两位学者主张,“一定要看到舟山群岛既处在上海和宁波之间‘海上三角’一角的位置上,又处在上海和台湾直线之间的中端上。其实,上海和台湾也是在充分利用‘中端优势’的基础上才发展起来的:上海当初利用的是宁波和南通之间的中端优势,而台湾当初利用的是上海和香港之间的中端优势。这也决定了舟山群岛也可以利用这种中端优势而画出最新和最美的发展图画”。
在我看来,通过创新的制度设计,凝聚两岸的情感与心理资源,以形成政治互信与认同,是两位学者“两岸自贸区”构想最具价值之所在。未来,舟山群岛将不仅是台海两岸而且还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的活力素和增长极。这就需要重新选择和构建两岸关系转型升级的路径,以及重新思考和推动长三角转型升级的方向等问题,这其实是在挑战和考验中华文化的智力和智慧。两位学者认为,“智慧的方向有两点:一是如何‘和而不同’,二是如何‘推陈出新’。能否创新和出新一个两岸民众和政界都能认可和认同甚至赞同和接受的制度设计,来凝聚两岸人们的心理取向和心理资源,从而使得两岸民众可以获得更大的平台、机会和利益,是其核心和重点”。我十分赞同两位学者“由舟山新区带动两岸关系转型升级”的观点,

本文作者:宋国诚,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曾任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第四研究所所长,现为该中心专任研究员、教授及“中国社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执行长,专长为中国研究与两岸关系,系台湾高阶智库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