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中国海洋报]楼宝:扎根海岛 潜心科研
发布日期:2014-06-26 作者: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在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浙江海洋学院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研究员楼宝研究员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握手并合影。全国共有165名残疾人被授予该荣誉称号,楼宝是浙江省5位“全国自强模范”中唯一的高校教师代表。因和4位国家领导人握了手,他一夜间被舟山市民所熟知。“习近平总书记的手很温暖,也很柔和”,楼宝记忆犹新。 

现年45岁的楼宝,是个10年前因重大车祸截肢的残疾人。带着一截假肢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他一如既往下海岛、上渔船、入育苗室,常年奔波在科研一线,近年来获国家、省、市各类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名。他的海岛人生,依然精彩。 

劫后余生 科研接海岛地气厚积薄发 


2004年12月19日,楼宝在出差途中遇到重大车祸,造成髋骨、骶骨和趾骨骨裂以及右下肢截肢。出事前,他是个常年泡在海岛养殖基地的大忙人。出事后,他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出事前定下的3大愿望:出国学习、学汽车驾驶、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如今看楼宝走路,几乎与常人无异。

“做科研是件开心的事情,当你看着你养的鱼慢慢变大,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乐在其中。”对海岛的热爱,对科研的痴迷,让他浴火重生。楼宝为舟山市第五、第六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主要从事海洋水产养殖动物繁殖、养殖和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是“海水健康养殖”省级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浙江省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 

楼宝连续参加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专题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及10余项省级项目科研工作。他和他的团队主持完成的“舟山牙鲆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开发”,首次系统地解决了浙江沿海牙鲆池塘养殖中亲鱼培育、产卵孵化、苗种培育和“度夏”养殖等关键技术;主持完成的“海水养殖鱼类补偿生长机制及其应用研究”,将产生补偿生长的最佳处理方式应用到网箱和池塘养殖生产中,有效提高了养殖鱼类的饲料转化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主持完成的“浙江近海野生经济鱼类的驯养及人工繁育技术开发”项目,在野生鱼类采捕保活、人工育苗、饲料营养、疾病防治和网箱养殖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该项目开发出褐牙鲆、黄姑鱼、鮸鱼、条石鲷、黄鲷和绿鳍马面鲀等7种适养鱼类,在2006年~2011年6年间为全省养殖业者提供牙鲆、黄姑鱼和鮸鱼优质苗种500余万尾,累计养殖产量达1432吨,累计总产值7659万元。他主持制定的浙江省地方标准“黄姑鱼养殖技术规范”已经发布,项目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的科研成果不是个人的,而科研团队力量的结晶。”楼宝一直强调着他的科研团队。他科研讲究协作,团队成员扬长避短,抱成一团打攻关战,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扎根海岛 助推地方水产养殖技术升级 


在浙江省的科技教育界,楼宝口碑很好,务实低调又科研成果丰硕。这些年,他潜心科研,创新实践,为浙江省的海洋渔业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被广泛认可的。他笑说,不是流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吗?其实没什么值得高调的,又不是卖东西,花这心思浪费时间干嘛? 

自身后天致残,了解残疾人疾苦的楼宝更是心系残疾人事业,反馈社会是他的心愿。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同时,他乐此不疲服务地方助推残疾人创业。目前,他和一家由残疾人创办的水产养殖公司——普陀金马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结对并进行科技帮扶。楼宝及其研究团队无偿为该公司提供黄姑鱼新品种,楼宝时常在周末坐船到马金儿在六横岛的养殖基地现场排疑解难。现公司从“夫妻”店扩大到拥有十余名员工、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的科技型企业,成为当地残疾人创业的样板。除马金儿外,楼宝还结对帮扶了舟山普陀、温州、台州等地的多名养殖户,普陀偏远小岛上的水产养殖户几乎都接受过他的技术指导。 

楼宝帮助企业的故事很多。位于朱家尖镇舟山市新明舟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楼宝亲自将苗种送到养殖池塘,帮助该企业技术攻关;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楼宝开展了大黄鱼、黄姑鱼等的苗种繁育方面的技术帮扶;楼宝还积极联系中山大学在石斑鱼类养殖方面的国家级专家林浩然院士,协助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使企业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 

楼宝还根据舟山六横海岛镇的实际,在制订和落实加快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渔农业、促进渔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规划方面出谋划策,效果明显。在镇政府的配合下,楼宝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组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亲自带领团队坚持在一线进行科技服务下乡活动,现场解决养殖户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他还在当地建立了黄姑鱼养殖示范基地,为渔民转产转业铺路。 

感恩生活 在海岛搞科研大有可为 


楼宝回忆,与李克强总理握手时,他壮胆自报了家门:“我是浙江舟山的”。想不到李总理亲切回复“哦,浙江舟山啊”。当时,他颇感自豪,日理万机的李总理也知道舟山群岛啊。这更坚定了他扎根海岛搞科研争取更大作为的信心。 

2004年那场车祸几乎摧毁了楼宝的生活与事业。回首在海岛的这10年,感恩成为心底的一抹亮色。当时妻子成为他最坚强最信赖的后盾,她果断处理一切事务,悉心照顾,用行动来安慰和激励楼宝不放弃。时任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的徐汉祥发动所里同事轮流照顾他,助他度过难关,也是楼宝至今装在心里的一份温暖。出院后,带着假肢,他亲自带领研究团队坚持在海岛科研一线,付出常人难以比拟的艰辛。10年前车祸死里逃生的的那一日,被坚强的他定格为“重生日”。 

这10年来,楼宝成为所里的获奖大户,获得浙江省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2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及一批市级奖项。荣誉中,楼宝最看重的奖项是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最看重的称号是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上被认可,是对我最大的褒奖。”现在的他有三个新愿望:一是获科研大奖;二是用科研成果为渔农民办更多的实事;三是建设好科研团队,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成才。他坦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进得慢,就是退! 

“在海岛从事科研工作,欣慰而满足,也大有可为”,楼宝如是说。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