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瑞哥”
——记浙江海洋学院班主任王瑞
□本报通讯员 王鸳珍
他所带的B08物理班4年无人补考、物理专业课平均成绩82分,11人考上浙江大学、北京师大、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全班32位学生中,85%获得过各类校级及以上荣誉,有38人次获得浙江省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各有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三等奖;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级,学生体艺涉猎广泛,在校内比赛中曾获得乒乓球团体第一名、沙滩足球第一名……他就是2012年度浙江省首届五星级青年教师获得者、浙江海洋学院80后副教授王瑞。
每天陪读的班主任
王瑞有本记事本,记录着班上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电话、家长电话、学生的生日等。对每位学生的性情及兴趣爱好,王瑞都作了细致的总结与归类。4年来,班里每位学生都会在生日当天收到来自班主任的一份普通又温馨的祝福。学习难题解不了找“瑞哥”,烦心事需要倾诉找“瑞哥”,球场上一起挥汗如雨自然也少不了“瑞哥”……对这个班级的学生来说,这些早已习惯成自然。
王瑞接手的这个班级里,大多数是调剂生,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对所学专业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需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必修课,这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二是来自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逃课、中途脱课,甚至上课玩手机、睡觉、聊天的,比比皆是。如果没有“学分”这一压力,有些学生甚至连教室也懒得去。如何唤醒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求知欲望,是摆在王瑞面前的一个课题。
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随时能为学生排难解惑,王瑞天天陪学生上晚自习。那一年正值他的妻子怀孕到生产,离不开他的照顾,但为人师的责任感使他无暇顾及。每晚7点之前,9点之后,教室里他都是雷打不动地到得最早、离开最晚的一位,即便风雨肆虐,也从不间断。除了陪读,他还在晚自习上给学生讲解高等数学及大一专业课的所有习题。对于学习,他强调“勤勉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在他的感召下,班级里大部分学生从大一起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煞费苦心的班主任
在晚自修陪读过程中,王瑞把学生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情绪变化,都记录进了他的记事本。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紧跟课程进度义务给学生们讲解了当年几乎所有专业课和高等数学的习题,给学生们讲一些物理学家在物理研究中的趣闻,分享自己学习物理的经验和体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我的学生绝不能在大学里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王瑞如是说。
王瑞每年都会积极参加浙江省物理协会的教指委会议,因为在那儿,他可以悉心听取其他院校的专家在培养学生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就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困惑虚心向前辈和同行请教。“表扬的时候点名表扬,批评的时候全班一起批评”,是他坚守的教育方式。他对缺乏专业学习兴趣的学生实行更为“人性化”的教学和管理,降低对他们专业的考核要求,鼓励他们找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进入大三以后,他提前给学生们分析了物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指出该专业就业上的优势和不足。针对物理系师范类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人意愿,他把学生分成准备考研小组和准备报考教师小组,并对两组学生进行侧重点完全不同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建立在学生的个人兴趣基础上,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高为师的班主任
学高为师是王瑞恪守的职业准则,在自己的学术追求上,王瑞从不含糊:论文要发表在核心刊物,课题必须是高层次。每年都有SCI文章发表,并拿到了浙江海洋学院物理系的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2011年11月起,他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后流动站,用自己的行动给班级学生做了最生动的范式,那就是学无止境。他如此嘱托学生们:“如果人的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情有意义的话,那就是不断学习。”
三尺讲台上,他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专业教师;走下讲台,他是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大哥;驰骋球场,他与学生一起“快乐无极限”。是严师,更是益友,他就这样成为学生心目中永远的“瑞哥”。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