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舟山日报]绝迹23年的乌贼资源有望恢复
发布日期:2011-09-05 作者:wanglm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近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为组长的项目评审专家组,评审通过了由浙江海洋学院等单位完成的“我国近海重要头足类规模化繁育与资源养护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总体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头足类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所有种类的通称,现存约650种,包括熟知的曼氏无针乌贼、真蛸、金乌贼等。由于过度捕捞,头足类产量急剧下降,特别是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几近枯竭。

  浙海院于2003年开始进行“曼氏无针乌贼亲体捕捞、驯化培养与苗种繁育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在我国沿海建立了5个苗种繁育基地和8个增养殖基地,2008年至2010年示范基地累计培育受精卵8470万粒、苗种290余万只、成品669吨,新增产值7415万元,新增利润6668万元,使绝迹23年的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有望得到恢复。

  该项目申请发明专利36项(授权14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9项,制定技术标准4个,发表论文60余篇。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研究时间最早、研究内容最为系统、繁育和增养殖规模最大,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最多。该项目开创性地建立了我国典型海洋头足类的高效养殖模式,首次开发了我国典型海洋头足类繁育和增养殖产业基地,有效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