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研究]立足舟山 面向浙江 努力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10-09-02 作者:wanglm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社会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是高校提升内涵、增强实力、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式的前景,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期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社会服务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尤其对于浙江海洋学院这样的地方高校而言,因其与地方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决定了它必须把社会服务放在关系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去进行思考和谋划。

    办学50多年尤其是浙江海洋学院组建10余年来,学校坚持立足舟山,面向浙江,办学理念不断突破、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服务面向不断拓展,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海洋特色日趋鲜明的办学道路。近年来,围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建高质量海洋大学的需要,学校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服务的工作力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立足地方,瞄准服务的基点和面向

    服务要做大做强,根基须找准扎牢。浙江海洋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在群岛上办学的省属高校,学校办学所在地舟山群岛是我省开发海洋的桥头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与“海”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海,是学校的立校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源。学校审时度势,明确将舟山作为服务的立足点和首要对象,在此基础上集聚优势,形成“立足舟山、服务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总体办学思路和多层次、立体的开放办学格局,确定了以“海洋”为基石、“渔”和“船”为两翼、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海洋特色日趋鲜明的办学思路。

    近年来,浙江海洋学院在不断深化与舟山市及各县区合作的基础上,社会服务的触角四处延伸、不断强壮,在浙江沿海市县区广泛开辟了合作渠道,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已与舟山等沿海6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横向合作,并与浙江扬帆集团、舟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海力生集团等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组建了海之帆造船技术中心、舟山市岩土测试中心、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优质水产品养殖出口基地等10余个研发平台和校外产学研基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学校与定海区人民政府自2006年7月开展合作以来,共举办重大科技、人才合作活动10余次,共建研发机构5个,共同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0余项,校地合作引进的重大项目实现新增产值1.1亿余元,创利税2000余万元,并组建了浙江海洋学院定海科技研究院。现定海科技研究院已成为市政府的重点项目,力求把该研究院建设成区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海洋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科学技术先进研究开发基地及引进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平台。

    本世纪初,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海洋强省、海上浙江。舟山作为“海上浙江”、“港航强省”的桥头堡、排头兵,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试验区、海洋旅游开发实验区的设想。为此浙江海洋学院的办学正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从量的扩张为主到质的提高为主的转变;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战略转型;从自然式、粗放型、趋同化向主动式、精细型、特色化的转变,并确定了调整结构到重点突破到全面提升、区域影响到全国影响到国际影响的“三步走”战略步骤。

    这种设想已开始在办学中实施。目前,学校正在以实施《浙江海洋学院“全面融入舟山、服务区域创新”行动纲要》为抓手,努力实现学校“两个突破”、“三个提升”、“四个大幅增长”的行动目标。“两个突破”是指在推动科技引领舟山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支撑舟山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三个提升”是指要有效提升舟山创新资源的总量和质量、有效提升舟山技术自给率、有效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四个大幅增长”是指创新载体、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合作单位大幅度增长。而实现以上行动目标的有力举措,便是“十大重点行动计划”的实施。目前学校现正大力推进“十大重点行动计划”之首的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下基层服务行动计划,首批33名博士、教授陆续与企业、基层对接,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培训、政策咨询、志愿服务等,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帮助街道、乡镇开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工作。

    此外,学校还深化与舟山市普陀区政府的合作,建设好普陀科学技术学院;加强与舟山市定海区政府的合作,在年底挂牌定海科学技术研究院运作;进一步商定与杭州市萧山区政府的合作,加快萧山科技学院迁建步伐。拓展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规模企业的合作范围,重点加强与舟山市科技、海洋、渔业、文化、旅游等部门、温州市台州市沿海县区和高校、省内重要涉海类企业科技合作力度,广泛联手各种社会办学力量,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共建平台等工作,全力构建服务、合作、共赢的新型服务体系。

    二、培育特色,提升服务的质量和内涵

    质量是生命线,特色是核心竞争力。浙江海洋学院注重将社会服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的自身实际结合起来,着力培育服务特色,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和内涵。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校已成为我省乃至我国高校中涉海学科、专业最齐全、最集中的一所高校。

    学校坚持将海洋特色融入社会服务工作之中。办学50年来,学校教师围绕渔业资源调查、渔船与渔具开发、海水增养殖以及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率先提出了东海区域伏季休渔的建议,为我国东海区渔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调整科研攻关方向,提升科技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近1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星火计划、省部级等高层次项目207项,获得各类科研基金1.4亿元,并连续两年实现科研总量翻番。学校纵向科研经费已处于省内本科院校中上水平。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连续承担的5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十五”期间得到了科技部的肯定。2008年,科技部授予学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被评为省重中之重学科。结合我省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学校构建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水产品加工研发分中心与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省海洋增养殖重点实验室、省海洋养殖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省港航科技研发中心、省海洋旅游研究院(共建)等省部级学科平台,成为持续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有效载体。2009年,“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海洋科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被立为了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学校现建有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东海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研究所等22所科研机构和4个培训机构。学校在舟山市各县区建立了一批海水苗种繁育、养殖、水产品加工、饲料生产的产学研基地,包括了网箱设备制造基地、2个苗种繁育基地、3个网箱养殖示范基地、饵料加工基地和养殖鱼类加工基地等,并积极在舟山各地开展了水产养殖培训工作,3000多名养殖专业户和渔民参加了培训。学校研发的抑制直至彻底杀灭婆罗囊螺的有效途径,为浙江沿海贝类养殖的全面增产和滩涂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该技术已累计推广5135亩,平均亩产量提高54%,研究成果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学校还设计了适合东海渔船作业的新型网具,平均网产量比使用其它网具的同类船只提高20-30%。

    三、形成品牌,扩大服务的成果和影响

    在培育特色、提升内涵的同时,突出重点服务领域,着力使社会服务成果化、优质化,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拳头”品牌。针对我省船舶工业发展需要,主持了“超大集装箱船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省重大科技项目,并与舟山当地著名造船企业??扬帆集团合作组建舟山海之帆造船技术研发中心,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智力和技术优势与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和紧密对接,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国内拥有船舶制造的CAD/CAM/CAE系统最齐全的科研机构和浙江省最大的船舶生产设计机构之一。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为发展曼氏无针乌贼增养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制作的《乌贼归来》的专题片,反映的就是浙江海洋学院专家攻克东海传统“四大海产品”之一的乌贼人工繁殖难题,放流成功的科研成果。该专题片于10月18日(星期日)下午5:30首播,10月19日上午7:25,下午2:50重播;大黄鱼规模养殖新技术改善了养殖大黄鱼品质,解决了大黄鱼苗种、饵料、防病、养殖与加工产业化集成技术,全新的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带正在形成;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研究,针对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深水网箱设备制造、养殖技术到产业链形成三个层面循序渐进进行了研究开发,迅速在全国沿海推广应用,已累计在沿海各地研制开发深水网箱1000多只,养殖水体150万立方米,占全国同类网箱的70%。目前,深水网箱养殖已成为浙江省乃至我国沿海地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学校与当地政府合作,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科技、学术、经贸与文化活动,形成了“中国浙江国际海洋科技论坛、海洋文化论坛、海洋经济论坛”三大论坛和“中国海洋文化节、舟山国际船业博览会、舟山国际渔业博览会、舟山国际海员日”四大节庆等品牌,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院所的合作,提高合作层次与水平,构建多渠道、互动型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格局,努力成为舟山市与我省海洋领域对外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学校还聘请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省市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近80名专家学者,以兼职校院领导职务、讲学、指导青年教师、参与项目合作等形式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刊于《高校思想政治研究》2010年第1期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