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对话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建钢
发布日期:2010-09-02 作者:wanglm 编辑: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对话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建钢:

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十大战略 

    浙江海洋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在海岛上办学的地方高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截至2009年8月底,学校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3.07%,其中签约率84.75%。这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得出的硕果。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笔者对话该校党委副书记、北大博士黄建钢教授,深入探讨地方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战略的意义与成效。

    黄建钢简介: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行政管理学教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政治学)组专家,苏州大学兼职教授。近年来先后出版了《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群体心态论》、《论公共社会》、《经济政治学》、《社会稳定问题研究》、《教育?哲学论》等著作。

   地方高校现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笔者:近年来,浙江海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卓有成效,这与学校采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休戚相关。在您看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什么?

    黄建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培养钱老所说的那种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敢于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敢于挑战权威,也敢于“叫板”墨守成规的定论。这样的人才不人云亦云,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眼中很一般,他不故步自封,也不妄自尊大。此外,这样的人才还文理兼通,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既可以是一个会跳舞、会画画、或能写诗的科学家,也可以是一个会搞建筑设计或懂天文地理的文学家。

    正如钱老所认为的,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高校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于营造民主、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术权力与多维的学术视野,并强调实践教学与启发式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笔者:地方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在您看来,我国地方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黄建钢:地方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其一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一些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对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脱节,行业支撑度小、就业难度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与社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不相符。其二是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适应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和重专业教育轻全面发展现象严重,教学“照本宣科”,创新性、启发性不足,导致毕业生行为教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程度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其三是部分专业人才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操作中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培育,毕业生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其四是培养模式思路比较狭窄,缺乏系统性和有机性。将人才培养混同于“课堂教学”,忽视了管理与服务综合育人效应,忽视了对人才的全面、系统培养。其五是教学安排不合理。四年的教学安排中,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重确定缺乏详细的科学论证和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模块不够清晰。

    笔者:地方高校要破解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大瓶颈,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必须树立科学的工作思路。您对这条工作思路有何新见解?

    黄建钢:其一是拓展思路,拓展学科基础,在办学中坚持加强基础、文理结合、通专结合、拓宽口径,强化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其二是主体思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思维活力,形成教学良性互动。其三是合力思路。把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专业和兴趣、提倡和限制、规范和发散、处分和奖励等两种不同的智力、能力和方法同步、同幅、同度合力向前推进,以便对人才培养产生一种混合和综合的效用、效应和效果。其四是创新思路,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鼓励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造、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以创新教育带动常规教学的长效机制。其五是分开思路,按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充实培养方案的内容和内涵,将品德和品行培养、基本知识和见识培养、基本技能培养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把“专业培养方案”拓展和扩展为“人才培养方案”。

   十大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路径

    笔者:您出版过一本《教育??哲学论》,论述的是对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型时期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思考,其中您提到了教育的战略论。本着拓展、主体、合力、创新、分开的工作思路,您认为地方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要采取怎样的战略方案?

    黄建钢:我认为地方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的战略方案首先要基于思维和观念上的突破,要放在世界及人类发展的大视野中去思考问题,要在对高等教育的不断反思中前行,寻找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突破路径。结合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探索,我总结了十大战略方案,以期抛砖引玉,与地方高校掌门人共勉。

    笔者:这十大战略对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必然具有借鉴意义,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黄建钢:这十大战略是构成地方性高校一个整体的人才培养创新方案的10个子方案,包含了品牌战略、平台战略、方案战略、素质战略、结构战略、基础战略、时间战略、子女战略、机制战略和环境战略。

    品牌战略是指打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综合实力,其中品牌是一个由学校品牌、学院品牌、学科品牌和学生品牌等四个方面和层次构成的一个立体系统,包含了学校的品牌特色与专业的培养特色。平台战略旨在探索一个“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以适应宽口径的培养趋势。方案战略是指必须制订长远的、整体的、全面的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再行制订教学计划的分计划或子方案。素质战略是指必须着力于人才的可以长远发挥作用的基本素质,大力繁荣校园文化活动。结构战略是指对广义课堂的结构进行有机构建的战略,建议构建“第一、二、三、四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基础战略是指确立专业基础的战略。

    时间战略包含两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时段的扩展,往前提一步,在新生入校前一年做好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工作;再往后拖一步,对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且有培训愿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培训,从而形成六年的培养周期。二是就业工作的提前性,把就业意识和工作从毕业班层面提前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子女战略是指视学生如同自己子女的战略,这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树立一种“家长”意识,“爱”字当先,着眼学生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教学与服务水平,建立有效、高效运行的学生救助体系。机制战略是指要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的战略,放活培养过程、实行弹性学制,在教学安排上实行原则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环境战略是指优化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学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在实验、实训条件和学习生活硬件设施方面增加投入,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实施十大战略盘活办学资源

    笔者:你提到的多个战略都很有新意,如平台战略,“平台+模块”该如何搭建?结构战略,又该如何有机构建广义课堂的结构?

    黄建钢:高校办学与办企业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都在于通过经营树立核心竞争力。而对高校来说,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盘活办学资源,从中提升办学效益显得尤为必要。

    实施“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首先在招生环节上要实行大类招生;其次是要打通学科专业限制,搭建前两学年的培养大平台,为学生打下宽广厚实的知识基础,在第三学年才按专业模块开始分流;再者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让学生在选方向、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自主发展的需求;最后要进一步完善辅修制度,实行主修与辅修和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开放式贯通培养。

    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一、二、三、四课堂”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强化的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专业知识培养,以实践性教学为基础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基础的管理素质、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培养,和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

    笔者:在您看来,教学管理机制这块大奶酪,又该如何对其动刀才能更好盘活地办学资源?

    黄建钢:第一,进一步深化学分制和学生自主选课制,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课,简化选课的程序,将选课的确认权放至任课教师;第二,进一步完善学生辅修专业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双学位”制;第三,扩大在校生二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比例,减少考试科目,增加考查科目;第四,减少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准确性的考核,改进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评价办法,增加对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的考核;第五,紧凑安排在校的学习,将课堂教学主要安排在前三个学年,其中第一学年安排公共基础课,第二学年安排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安排专业课并在暑假安排专业论文或设计,第四学年重点开展专业实习与就业见习;第六,探索学期制度改革的可行性,将假期纳入培养计划安排范围;第七,根据市场变化,缩短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周期,并允许局部的临时性调整;第八,实行导师制,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

    笔者: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中难以破解的“软肋”,一度是争议的焦点。您将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战略来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又如何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

    黄建钢:大学阶段是形成并巩固人才素质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大力繁荣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对学生精神、行为、思维、技能、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首先,要开展思想品德和文明素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明素质。其次,要着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再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表现意识和团队精神,张扬学生的青春活力,提高社会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强健体魄,陶冶情操,拓展综合能力。

    就专业教育而言,首先在专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应压缩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扩展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上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其次,在课程的建设与调整中,应增加应用性、技能性课程的结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要文理渗透,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基本理论;再者,要把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及其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开设个人事业发展规划及素质提高培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包括择业、面试、沟通、人际关系、工作态度、纪律、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软性技巧训练。

    刊于《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6日第8版

关闭

Copyright©2019 浙江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95号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电话:0580-2550020传真:0580-2551319

TOP